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弹一弹“职业弹幕人”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属地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成功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消费者直呼:是该弹一弹“职业弹幕人”。

所谓“职业弹幕人”,是指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雇用“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事先写好的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的黑灰产业从业者。

直播电商行业在重塑消费习惯的同时,滋生了新型虚假营销乱象。“7天暴瘦10斤”“喝酒也能瘦”……直播间,一些看似真实的“用户体验”,其实是“职业弹幕人”的话术。

随着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空间的“群演”和“捧哏”层出不穷。从早些年的刷单炒信用,到后来的“好评返现卡”,再到如今调动气氛的“职业弹幕人”,虚假营销的手段不断升级,导致消费者对电商的信任度逐渐下降。

应该看到,虚假弹幕正在制造“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合规经营的中小商家无力承担动辄数万元的“弹幕推广费”,其真实销售数据在虚假繁荣的对比下相形见绌,不得不面临流量被挤压、生存空间萎缩的困境。而有的品牌方为维持“头部主播”形象,参与弹幕造假的灰色交易,形成所谓“不刷数据等死,刷数据找死”的行业怪圈。当直播间的虚假弹幕越来越多,真实用户评论反而被淹没,严重扭曲市场反馈机制。

虚假弹幕正在侵蚀数字经济的诚信基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接收直播带货投诉举报40.2万件,同比增长19.3%。其中,社交种草类直播平台同比增长3倍,短视频类直播平台同比增长48.8%。若长此以往,既会重创直播电商行业,也将波及整个数字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

首例“职业弹幕人”案件的查处,虽释放出从严监管的信号,但根治这一乱象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尤显突出。当前“职业弹幕人”已形成专业化产业链,通过AI换脸生成虚拟账号、利用动态IP规避地域限制、开发脚本实现毫秒级弹幕发送,甚至能根据直播内容实时调整话术库,监管部门的传统监测手段一时难以识别。

法律适用的模糊地带,也给治理工作带来困难。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弹幕人”这种新型网络黑灰产,也缺乏明确界定。实践中,执法部门面临“行为定性难”“违法所得认定难”“主观故意取证难”的困境。“职业弹幕人”多采用跨区域、隐蔽化运作模式,涉案主体可能分布在多个省份,增加了协同监管的难度。

平台责任的落实不力,同样是症结所在。尽管直播平台大都声称建立了内容审核机制,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明显漏洞。有的平台为追求用户活跃度和广告收入,对明显异常的弹幕数据,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审核算法过度依赖关键词过滤,难以识别语义层面的虚假宣传;主播与MCN机构的利益绑定,更使得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网购与消费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治理 “职业弹幕人”乱象迫在眉睫。监管部门可以联合科技企业开发基于AI和大数据的实时监测系统,精准定位“职业弹幕人”操作痕迹;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设针对“虚假流量”的条款,明确“职业弹幕人”、委托方、技术支持方的法律责任,界定“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的具体情形;执法部门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共享涉案数据、统一取证标准,对大规模、有组织、造成严重后果的弹幕造假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典型案例震慑行业黑灰产链条;平台则可以推行直播账号“实名认证+信用分级”制度,对参与虚假弹幕的账号实施分级处罚并纳入跨平台黑名单,提高违法成本。消费者需擦亮眼睛,保持理性消费态度,注意辨别产品真伪,不被弹幕好评蒙蔽双眼。

直播电商的本质是“信任经济”,当虚假弹幕污染这个信任生态,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行业长远发展的根基。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查办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既彰显治理决心,也是系统整治的起点。期待通过技术赋能监管、法律明晰边界、平台压实责任,让直播电商回归“内容为王、诚信为本”的正轨,让消费者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放心消费、享受数字经济的红利。                                     

[责任编辑:王卓怡 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