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第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的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某些特定区域实现部分产品或者行业的整体性退出,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机和活力;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构建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第二,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开展示范试点,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的企业、社区和城市;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居民节约、环保、生态、低碳、绿色意识,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第三,促进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通过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为科学布局三个空间,应进一步突出财政资金支持重点,加大对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强化对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支持力度,推进国土江河的综合整治。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的费改税,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等制度建设,不断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稳步扩大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起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机制;积极推进排污权等的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此外,还应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