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杜飞进: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

摘 要: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之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生态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生态治理体系与生态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生态治理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生态治理能力的强弱,生态治理能力又反过来影响生态治理体系的效能。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吸取世界生态治理实践的有益成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为前提,以优秀中华文化为基础,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要求,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探寻现代化路径,努力形成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合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应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新的发展实践。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着力解决我国生态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加快生态治理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治理;生态治理能力;生态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生态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1;X3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1971(2016)03-0001-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在长期粗放发展方式的影响下,生态脆弱性增加、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掣肘现代化进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之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我国当前最突出的短板是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一、国际生态治理实践的发展与启示

生态问题与工业文明发展相伴而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从多方面寻求解决办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将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治理视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发展潮流逐渐形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和治理理论是国际生态治理实践的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国际生态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寂静的春天》的出版、罗马俱乐部的成立及其《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的发表,世界开始认识到以技术引领、效用为先、财富积累、改造并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给地球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巨大挑战[1]7。之后,对于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著述乃至社会运动快速增多。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发展,使国际生态治理实践具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念支撑,可持续发展思潮兴起,加强生态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性潮流。(1)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被100多个与会国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各国推进生态治理最重要的理念基础。(2)生态现代化理论对国际生态治理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马丁·耶内克、英国的阿尔伯特·威尔和约瑟夫·墨菲、荷兰的格特·斯帕加伦、马藤·哈杰尔和阿瑟·摩尔等社会科学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其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含义是,可以通过政策推动的技术革新和现有的成熟的市场机制,促进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取得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双赢结果。因此,技术革新、市场机制、环境政策和预防性理念是生态现代化的四个核心性要素[2]176。生态现代化理论为生态治理实践提供了一种可以选择的思路。(3)治理理论为国际生态治理实践提供了方法支撑。作为治理理论中的治理,最早出现于1983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该报告提出并讨论了如何应对行政管理变化与公共部门的责任。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现代治理有四个基本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这样一种全民参与的治理思路,对国际生态治理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上一页 1 23456...19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