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玉举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并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工作推进情况等三个方面深刻分析,指出:“有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面对国内外新环境新挑战,不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对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党员干部能力本领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七种思维能力”,等等。新征程上,各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认识、尊重、顺应规律,不超越阶段、不超出条件安排,制定长远规划时保持历史耐心、反复研究论证、谋定而后动;又要在目标任务定下来后,雷厉风行抓落实、久久为功抓落实,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玉举,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主要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国际经济等。
为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田鹏颖
企业家精神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精神形态,是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群体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锻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激发、保护和践行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提供强有力的规制保障。
完善健全的制度环境是激发和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条件,唯有制度系统完备、运行有效,方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家精神的持续涌现提供可靠保障。激发企业家精神要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为企业家创新创造活动服下“安心丸”,建立合理的收入制度和完善的保障制度,既兼顾效率又体现公平,为激发企业家精神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环境。保护企业家精神,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基础,可靠的法治保障是关键。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中所有经济活动要在一套科学而严密的法规体系规范下来进行。这要求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照法律条款捍卫企业家的创新权益,以完整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稳定的创新预期环境,为企业创新实践活动构筑坚实的法律后盾,从而进一步保护和激发企业家在遵守法律前提下勇于创新的积极性。(选自《国家治理》2024年第20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田鹏颖,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工程方法论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30余部。
资本市场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钱雪松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时代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资本市场提出更高要求。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风险分担、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保障和源头活水,后者是前者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实际看,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体系不匹配、估值方法不适配、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耐心资本供给不足等难点和堵点。为此,可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匹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融资需求;探索优化科创企业估值评价体系,提升资本市场定价能力;加强监管与退市制度,提升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水平;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赋能,进而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2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钱雪松,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长期研究中国转型与发展问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公司治理和企业资本配置研究》《数据要素市场:原理与实践》等。
人民论坛网评 | 始终做到干净干事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在《之江新语》发表过一篇题为《要“干事”,更要“干净”》的文章,文中谈到,领导干部更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干事,怀着如临如履的心态保持干净。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在遵规守纪中筑牢底线,也要在担当作为中彰显初心。
日常工作中,少数干部或以“干净”为由消极避责,把“不干事就不出事”当作“护身符”;或因“干事”心切突破底线,将纪律规矩抛诸脑后。这源于未能真正理解“干净”与“干事”的共生关系——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干净是干事的前提,失去纪律约束的“干事”终将误入歧途;干事是干净的价值,离开担当作为的“干净”只是消极自保。
浙江“千万工程”便是生动注脚。从“垃圾围村”到“和美乡村”,正是党员干部在严守廉洁底线的同时主动作为,才成就了这一改写千万乡村命运的工程。纪律不是“枷锁”而是“安全带”,它为干事创业划定“安全区”。
作风建设需构建“正负双向”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以“负面清单”划出红线,通过警示教育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另一方面,要以“正面清单”激励担当,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实干者撑腰。制度的精准滴灌,让干部既能在纪律框架内放开手脚,又能在干事创业中守住底线。
党员干部既要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不想腐”的思想自觉,更要在实践中锤炼“能干事”的过硬本领。真正的作风建设,从来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要敢接“烫手山芋”,既要做到“干事”过程干干净净、“干事”结果明明白白,更要让群众见到实效。(作者:陆泱萍,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人民论坛网评 | 战风斗雨亮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果断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汛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党员干部要敢于迎难而上、带头冲锋,在防汛抗洪救灾一线亮身份亮作为亮作风,以实际行动答出防汛救灾高分答卷。
防汛救灾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在抗击台风“蝴蝶”中,广东茂名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村干部严防死守,以“教科书式”的预警,在5000立方米山体滑坡中实现零伤亡。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闻“汛”而动、迎“汛”而上,主动到灾情最重、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挑梁负重、担当作为。
要把“严细实”的作风体现到方方面面,组织协调要事无巨细,确保“有备无患”;鏖战一线要胆大心细,紧盯薄弱堤段、险工险段、病险水库等重点部位,争分夺秒筑牢“前沿阵地”;值班值守要像钉子一样坚守在岗位上,确保信息畅通、“事事落实到位”。
党旗所指,行动所向。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建党员突击队、先锋岗,确保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把防汛救灾一线作为“练兵场”,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发扬“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奉献精神、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在抗灾一线锤炼作风、彰显担当。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动深入群众,做好防灾宣传、情绪安抚,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医疗,尤其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同时,动员群众力量,切实凝聚起防汛救灾的强大合力。(作者:万学林 刘彩霞,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