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两条红线都是高压线:不能触碰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

8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一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典型案例。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包括重庆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支持重庆市南川区生态环境局对某公司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等6件,涉及尾矿库、水体污染、危险废物、大气污染等治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此前,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报了2025年二季度21个违法违规典型问题,涉及16个省份。自然资源部表示,在二季度督察和执法监督时发现,部分地方仍存在违法占地破坏耕地、非法采矿、毁林毁草破坏生态,甚至弄虚作假逃避监管等违法违规典型问题。

比如,广西北流市委、市政府主导推动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名义违法开采砂石土,共23个项目,涉及土地面积5076.75亩(林地约1800亩),资源量1.59亿吨、金额14.62亿元。督察核查时,项目一直未开展实质性工程建设,违法开采仍在持续。又如,河南南阳市南召县达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设施农业为名违法开采砂石37万吨。再如,湖北恩施州利川市齐岳山四季运动生态度假综合项目,违法占用耕地211.41亩;还如,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鑫升矿业有限公司,侵占生态保护红线42亩、越界开采花岗岩16万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为何此类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监管“宽松软”的问题,也有地方仍固守“GDP至上”的旧思维,认为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是“软约束”,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殊不知,短视发展观终将付出沉重代价。违法采矿导致山体裸露、水土流失,毁林毁草破坏土壤结构,永久基本农田一旦损毁难以恢复,建筑垃圾混填耕地,不仅污染土壤,更威胁粮食安全。这些问题的累积,最终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修复成本飙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受损。更严重的是,政府公信力因此流失。当群众看到“严禁倒垃圾”的牌子竖在垃圾堆旁,当企业发现守法成本远高于违法成本,谁还会相信制度的严肃性? 

破题关键,在于让问责“长牙齿”,让监管“见真章”。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明确要求“实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并将其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这为压实责任提供了制度遵循。

强化全链条监管,深化科技赋能。推动“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管网络全覆盖,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器和视频监控数据,建设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问题精准识别、预警和闭环处置。同时,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跨部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提升执法刚性,严惩失信主体。对屡查屡犯、恶意违法的单位,除依法严惩外,要坚决纳入失信“黑名单”,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在融资授信、政府采购、资质评定等方面予以严格限制,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深化考核改革,健全激励机制。深化考核“指挥棒”作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修复成效、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在地方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权重。例如,福建三明市创建“晒水、议水、评水”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机制,强化公众监督、联防共治、闭环管理和考核问责,每半年将各位领导挂包断面水质情况报组织部门,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落实修复责任,推广成功经验。严格落实“谁破坏、谁修复”原则,对违规利用耕地的整改复耕,督促相关单位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尽力消除不良影响,确保受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积极推广生态保护修复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两条红线都是高压线,不可逾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将问责的板子打下去、让监管的利剑悬起来,防范“边治理、边破坏、边修复”现象发生,才能更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王卓怡 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