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杂志> 正文

作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  要:作风建设不仅是践行党的宗旨、纯洁党风的必须之举,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已进入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重要阶段,亟须通过作风建设锤炼战略思维、强化系统观念、弘扬务实精神,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锚定正确航向、行稳致远。

关键词:作风建设  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源有效配置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刻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一方面,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制度优势显著、市场空间广阔、创新动能澎湃;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传统动能减弱、新动能培育衔接不畅的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地方政府债务和外部打压遏制的风险隐患交织叠加。[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当前,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更加需要坚强的政治引领与持续深化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狠抓作风建设。[2]作风建设被赋予更丰富、更全面的时代内涵:不仅是涵养新风正气的自我革命,而且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重塑发展生态的核心引擎、凝聚奋进共识的精神纽带。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作风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将作风建设置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中谋划。2025年全国两会后,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治理、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担当作为、服务群众”。作风建设不仅是践行党的宗旨、纯洁党风的必须之举,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功。

作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跃升期,破解结构性矛盾、激活创新动能、应对风险挑战,离不开以优良作风塑造发展生态。其逻辑在于作风建设具有“求真务实”内核,通过激活积极性、节约资源、创新产品等,系统性驱动质量变革;具有“效能优先”导向,通过打破行政壁垒、降低制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全方位推动效率变革;具有“清正廉洁”根基,通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强化精准投入、完善法治保障,立体化实现环境变革。

促进质量变革,夯实发展基础

作风建设是质量变革的催化剂,其关键作用在于以“求真务实、精准施策”直接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不高”“资源浪费”“同质化”等问题,为质量变革提供制度保障与执行动能。而质量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实现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作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变革就是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推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其一,加强作风建设能够激发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振企业家的干事创业和担当作为的精气神。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创新资源分配由“重数量”转向“重贡献”,根据客户需求针对性地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为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注入强劲动力。其二,加强作风建设能够推动新产品和新业态的产生。作风建设鼓励探索、容忍失败,为新产品新业态的孕育提供肥沃土壤,进一步驱动经济创新发展。其三,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并推动经济向资源节约型产业集聚发展,为质量变革注入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破除效率壁垒,释放市场活力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变革是提升资源配置效能、激发经济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产业、各个领域,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作风建设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保障,通过推动高效能治理,驱动生产效率、市场效率和协同效率的深度变革,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好作风就是战斗力、生产力,抓作风就是抓生产、促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活力的必然要求。效率变革能够提高产出效益,以技术创新驱动机制实现资源要素集约、节约化配置。[4]作风建设有助于推动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增强市场对差异化需求的识别、管理和响应能力,提升市场匹配效率。

优化市场环境,重塑发展生态

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和党员干部作风的“晴雨表”,[5]优良的发展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作风建设在优化发展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优化服务、破除壁垒”,直击市场运行中的“行政干预过多”“要素流动受阻”“竞争不公平”等顽疾,为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筑牢机制根基、注入改革活力。

其一,通过作风建设促进交易成本最小。作风建设要求政府严格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彻底消除各类隐性门槛与变相审批。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开展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其二,通过作风建设促进要素配置高效化。作风建设有助于破除区域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自由流动。其三,通过作风建设促进市场竞争公平化。作风建设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杜绝选择性执法,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作风建设助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已进入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重要阶段。亟须通过作风建设锤炼战略思维、强化系统观念、弘扬务实精神,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锚定正确航向、行稳致远。

强化全局统筹

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并对接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与产业体系的整体规划优化。一方面,聚焦产业现代化方向,深刻把握并精准对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全球产业演进的核心趋势,推动资源要素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配置,切实增强产业体系的前瞻性、竞争力和引领力,确保产业升级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另一方面,精准选择发展着力点,坚持实践导向与需求导向的辩证统一。实践角度层面,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强化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筑牢产业创新与安全发展的根基;需求角度层面,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等最直接、最迫切的重大关切,科学制定产业规划与支持政策,确保产业发展植根于现实土壤、服务于根本需求。

促进区域协同

加强作风建设有助于强化系统观念,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其一,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加强跨区域产业规划的战略衔接与政策协同,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引导产业依据比较优势在空间上有序转移与布局优化。其二,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阶段,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定位;集中先进资源要素和政策支持,精准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协作配套好、品牌影响力大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区域乃至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其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布局和集群发展的全链条、各环节,坚定不移地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空间集聚发展,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强化污染集中协同治理,促进绿色低碳、循环高效成为区域产业体系最鲜明的底色和核心竞争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环保根基。

激发企业活力

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活力源泉,加强作风建设、弘扬务实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其一,优化经济主体结构。一方面,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处置长期亏损、丧失竞争力的“僵尸企业”,释放其占用的土地、信贷等资源要素;另一方面,全力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卓越品牌影响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断壮大其数量和规模,发挥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头雁”引领和集群带动效应。其二,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大量且深入的市场调研来精准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和百姓需求,以高质量、创新性的产品与服务创造并满足有效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其三,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大力弘扬“诚信守法、勇于创新、担当奉献”的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们心无旁骛聚焦主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将质量意识和创新基因融入企业血脉,有效驱动企业质量变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作风建设赋能经济发展效率变革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是政治建设的“生命线”,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多重挑战,要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实事求是,着眼实际需要,注重实际成效,促进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效率优先,就是要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其经济效率挂钩。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转型,这一过程中,资源错配是制约效率变革的关键矛盾。深刻把握投入与产出的科学关系,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将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效益放在首位。一方面,坚决防止脱离资源承载能力、盲目追求过高标准或忽视投入产出的“铺张”倾向;另一方面,坚决杜绝为降成本而牺牲核心质量、削弱发展后劲的“短视”行为。通过作风建设强化效率优先意识,能够助力更科学、更高效地统筹国内国际双市场多资源,全面参与全球资源高效配置与市场竞争。

效率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更精准地将资源分配到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和环节,避免资源“不到位”或“过度配置”。效率提升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作风建设的检验标准。当前,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唯有通过作风转变提升效率,才能突破“低水平均衡陷阱”。仅仅依靠劳动力和投资的重复堆积无法顺利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效率提升才是经济增长的“制胜关键”。作风建设需以效率提升为支点,激发治理效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和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

作风建设推动树立“持续改进”的理念,以精益思维贯穿生产、管理、创新全链条,追求零浪费、持续改进和价值最大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力”。同时,将效率提升深化为长期可持续的实践模式,形成“效率-质量-创新”的良性循环,推动塑造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新优势,激发市场新活力。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将精益管理的科学方法与作风建设的政治要求深度融合,以精益管理推动作风改进,以作风建设保障精益落地,实现“管理效能”与“政治效能”的双向提升。

作风建设营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良环境

有好的作风才有好的发展环境,有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要以严实作风保障财政精准投入、优化政企互动、改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创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保障财政精准投入

严谨务实的作风从政治层面上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精准高效,真正实现“让财政的钱花在刀刃上”。秉持“做实功、求实效”的鲜明导向,推动财政资金更多投入科技、创新等经济支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杠杆撬动效能。以严实作风完善财政经费分配,围绕产业主线系统投入并深化改革,精准聚焦重点、力戒低效投入。

优化政企互动

政企关系是公权力与经营主体之间在资源配置、服务供给、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互动,深刻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务实高效的作风建设是优化政企环境的重要保障,清正廉洁的政风能够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生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以亲清政企关系净化政治生态、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道。

改善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营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6]。优良作风是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政治保障。通过破除政策落实不到位、以权谋私、作风不实等问题,精准聚焦营商环境中的短板弱项,持续推动制度优化与流程再造,营造开放有序、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着力点,充分培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注释略

责编:董惠敏/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孟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