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体现出古人的生活智慧与时间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作为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时间认知体系,其将自然天时转化为人文时序,将节气物性对应人的身心健康,将天道转化为人生的智道。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天文时间节点,也是色彩斑斓的文化时间,充满美善的意味。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养生 饮食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二十四节气是天时,是农时,还是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政治时间。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以观测天时为第一要务,如《管子》所说:“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帝王高度重视四季之首,通常会举行盛大的迎气仪式,认为只有帝王隆重地从四时所对应的方位迎来上天赐予的节气时间,人间才能获得正常的时间流转。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二十四节气是日常生活的时间坐标。从立春开始,大寒结束,共历经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分三候,五天一候,全年出现七十二种物候特征。从立春“东风化冻”“獭祭鱼”,到大寒“鹫鸟厉疾”“水泽腹坚”,人们沐浴风霜雨雪,感受鸟兽虫鱼的蛰伏律动,体察二十四番花信与虹霓时令变化等。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事提示,到“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饮食养生,从“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的农事气象经验,到冬至“数九九”与梅花消寒图的驱寒游戏……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中国人,将对自然节律的感知与日常生产生活节奏,以及人们对生命体悟融为一体。顺天应时,养德护生。
节气系统与古人的阴阳观念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每月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全年分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的黄道位置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0度,古人将其分为24等份,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这些名称中,有的反映太阳照射的角度,如夏至、冬至;有的反映温度,如小暑、大暑等;有的反映降水,如雨水、谷雨等;有的反映物候,如惊蛰、芒种等。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时间点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与“二至”(夏至、冬至),这就是通常说的“四时八节”。其中“二分”和“二至”是最早被人类通过经验观测发现的节气点。通常认为中国的旧历是阴历,阳历来自西洋,其实中国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就发明并应用纯粹的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更早的《尚书·尧典》有:“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就是以星象位置的变换来把握时间的季节变化。春秋以前,人们已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了春分、秋分、夏至与冬至四个节气点,后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出现,在《逸周书》中出现了较为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与当代二十四节气系列完全一致。
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例如,《管子·乘马》所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如果按年度周期划分四季的话,立春、立夏所在的上半年是阳气生发上升、阴气收敛下降的阶段,立秋、立冬所在的下半年是阴气上升、阳气下降藏伏的阶段。夏至是阳气高涨到极点,阴气开始生发的时刻;冬至是阴气上升到极点,阳气发动的时刻。由于阴阳二气分别代表温暖与寒冷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春生、夏养、秋杀、冬藏是“天之道”。围绕这一天道信仰,“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安排,因此形成了特定节气时令的信仰、禁忌、仪式活动。
节令饮食与身体养护观念
中国人重视时令养生,循时而动,顺天应时。例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养生保健要优先考虑“岁气”的时令属性,即根据岁年的四时之气作适应性调整。“毋伐天和”就是说不要逆时而动,不要把夜晚当白天,不要损害自己的身体,不要破坏它与自然协调的身心平衡。《黄帝内经·素问》还说:“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即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物料的性质。《礼记·王制》中“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说的同样是季节饮食。
春季养生,依据的是顺应春阳、提振精神的原则。在大地回春之际,以辛温食物,发散藏伏之气。立春饮食体现迎春、助阳的性质。《诗经·豳风·七月》提到春季“荐羔祭韭”,立春民俗饮食中,保留了这样的养生传统。立春咬春、尝新是春季饮食养生的主要方式。明代北京人立春日嚼萝卜,称为“咬春”。清代北京人新春日献辛盘,即便是一般百姓,也要杀鸡割肉,做面饼,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吃水红萝卜,名为“咬春”(《帝京岁时纪胜·春盘》)。河北新河,“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制麦面为饼,无论贫富家,是日必食,谓之‘尝春’”(宣统《新河县志》)。春盘在古代也叫五辛盘,因为盘盛五种辛辣生菜得名,民间的五辛盘,一般盛葱、姜、蒜、韭菜、萝卜等。五辛盘兴起于仙道信仰流行下重视养生护生的六朝时期,人们以五种辛辣之物,发五脏之气。《本草纲目》的记载与此大致类似,认为都是“取迎新之义”。
清团是清明节令食品,人们用新生的嫩蒿与糯米粉揉制而成。早在六朝的时候,《荆楚岁时记》里就记载清明时节“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䉽,以厌时气”,如今,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南方地区民间还食用这样的软曲饼。此外,清明的节令食品还有乌饭。明代杭州,“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精饭,以馈施主”。明清宁波人都称之为“青糍黑饭”。这种食品大约与寒食节的禁火有关,寒食在宋朝以后与清明合一。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均是寒食的佳品。
为预防夏天酷暑伤生,南方立夏喝“七家茶”。所谓七家茶,就是邀集各家的茶叶,汇在一起煮成茶来喝,其实它是希望邻里团结的“互助茶”,以社会团结来保障夏天生活。这看起来是养生茶,实际上却是社会关系的表达。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饮食,如立夏要吃蛋。杭州立夏还有“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三烧为:烧饼、烧鹅、烧酒,五腊为:黄鱼、腊肉、盐蛋、海狮、清明狗,九时新为: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等。夏令养生,重视滋补。各种养生的食品与饮品,均源于对生命的佑护。古时夏天还要颁冰,腊八藏冰,把昆明湖的冰切成方块拖到冰窖胡同藏起来,夏天给公务人员颁发冰票去固定地点领取降温冰,是难得的行政福利。
秋季凉爽,秋季时令养生,重视对夏天身体能量耗损的补充、身体的调养,以及为未来冬寒作能量贮备。立秋有咬秋民俗,人们在立秋这天要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诗经》也说“七月食瓜”。白露时节,人们要采露水,山东临朐一带,八月初一采豆棵上的露水(称为“龙汗水”)贮存起来,称用之做饭可医治百病。这种习俗始见于南北朝时期,《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本草纲目》亦有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就是说它能治糖尿病,过去没有“糖尿病”这个词,叫消渴病,秋季露水可以帮助治疗。
冬季严寒,冬令养生,重在闭藏蛰伏,饮食以保暖御寒为主。民间在立冬酿酒、腌菜、舂米,准备过冬。民间谚语:“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立冬之后,人们重视身体能量的补充,“立冬补嘴空”,多补辛温食物。江南俗语还有“冬令进补,开春打虎”。冬季的藏伏,为了新春的康健。
节令生活仪式与养生智慧
除了节令饮食养生,中国人根据不同节令环境与气候条件,重视以生活仪式习俗实现身心与自然界的沟通平衡。春天踏青郊野,以拔河、秋千、风筝、戴柳、斗蛋等游戏,放松心情,缓解春困,提升生命力量;夏季天气炎热,是疾疫易于流行的季节,夏至祭祀、淘换井水与端午采药,目的在于养护身心;秋季处于收敛阶段,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登高辞青,在登山运动中品赏斑斓秋色,在丰收庆典中舒展身心;冬天是藏伏的季节,为了熬过寒冬,古人创造了丰富的习俗仪式,以舒缓冬寒的压迫与紧张。人们重视抱团取暖,宗亲往来走动,给长辈奉上衣物鞋袜,以助过冬。文人士子以雅趣兴会为中心组织“消寒会”,人们在吟诗作画、品评逗趣中消遣寒冬。闺阁女子则画消寒图,以染红一枝素梅召唤春天,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由冬向春的时序变迁。染梅是对一枝有八十一片花瓣的素梅的逐次涂染,“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这种梅花消寒图最早见于元人杨允孚《滦京杂咏》记载:“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成杏花,即暖回矣。”消寒图还有填字的形式,九字成句,每字九划,每天一划,九九八十一,送冬迎春。在冬寒时节,古人以这样的字画娱乐方式,缓释心情,期盼春天的到来。另外还有中医常用的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方式等。节令养生方式以诸多生活仪式呈现出来,很日常也较微小,但却透出中国人在天地间顺天应时的精神气度与生存智慧。
【注: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研究”(项目编号:24VWB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萧放、郑艳:《四时节气》,长春:长春出版社,2022年。
②董学玉、肖克之:《二十四节气》,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