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诚信缺失的原因剖析
从经济发展、道德诉求、情感因素等视野,与会领导与专家们深入分析了导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诚信缺失源于人们的诚信焦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诚信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有诚信焦虑,觉得周围人靠不住,整个商业信誉体系也靠不住。他还进一步指出,个体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每个人都不诚信,社会肯定不诚信。
2、政府诚信问题源于公权力运用失范
刘建发认为,当前政府诚信问题频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朝令夕改”,民心难安;二是“新官不理旧账”,民心受损;三是不兑现承诺,伤及民心。
(四)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周文彰指出,当前,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关系、健康经济秩序和正常政治生活的凶恶杀手;已经成为影响官民关系、银企关系、医患关系等的毒瘤;已经成为全民日常生活缺乏放心感、安全感的主要原因。
四、诚信建设的具体举措
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综合多方力量,形成一个完善、健全的诚信建设体系。
(一)完善诚信建设的制度性安排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李德顺认为,“诚信”不仅是要“说”、要提倡、要论证的,更是要通过“做”,即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的系统措施和坚持不懈的行动,才能实现的。就是说,要以诚信的方式倡导诚信,才会有真实普遍的社会诚信。此外,李德顺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说”可以成为“做”的指南,但不能代替做。推进诚信建设,就要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落实,使诚信成为大家共同的权利和责任。在设计实施应有的规则和规范方面,需要提倡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精神,真正建立起社会化的诚信,使每个人的生活能够有安全感、心里踏实,使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有充分的公信力,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走向良性发展。
刘建发认为,打造诚信政府,建成法治政府是前提,做到有法可依、照章办事,才能不断体现政务的公开公平,不断增强政务透明度,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首先,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使办事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断加强社会服务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其次,抓好执法队伍的建设,做到执法必严,及时指出政府工作中的不足,还百姓一份安心。最后,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违法必究,认真整改问题,弥补漏洞,不断实现“政通人和”。此外,刘建发还进一步指出,要想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就要严格履行政府向社会作出的承诺,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在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对于诚实守信的干部和部门,要予以奖励,对于失信的个人和部门要予以严厉的批评,打造“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畅行天下”的信用环境。只有这样,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值才能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