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公众如何看待形式主义的新演变(3)

六成公众认为官僚主义作风、封建官僚文化和习惯势力的长期负面影响是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

在调查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时,公众认为“封建官僚文化和习惯势力的长期负面影响”(65.4%)和“领导和机关官僚主义作风推动产生和发展”(62.3%)是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多名专家也指出,“形式主义产生的重要支撑是官僚主义和功利主义”。传统文化、习惯势力的影响是形式主义的温床,以狭隘的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形式主义恶性膨胀的催化剂。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形式主义不是官僚主义“逼”出来的,就是“捧”出来的,或者是“惯”出来的。实际上,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如影相随的,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其本质及造成的危害是相同的,其共同点在于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形式主义往往借助官僚主义得以滋生和蔓延,官僚主义反过来又保护、默认甚至倡导形式主义,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包庇。

“老旧思维模式的习惯性延续的负面效应”(54.6%)和“思想上陷入主观、懒汉和个人主义的误区”(54.6%)等个人主观认识和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私利、小集团利益等各种利益的驱动”(46.9%)和“体制上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41.5%)等利益驱动和制度环境也会促成形式主义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我们知道,封建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西方自由化思潮的蔓延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利益诱惑,在很大程度上侵蚀着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这就为形式主义的存在营造了一定的社会土壤。部分党员干部对形式主义痛恨但却不关注、不关心、不揭发、不反对,甚至对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行为视而不见,这种官场风气也会逐渐蔓延到社会上并侵蚀社会风气,对形式主义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帮凶”作用。另外,从认识根源上来看,个人思想上陷入主观主义、懒汉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误区也会刺激形式主义的发生;人都是逐利的,政绩观错位、激励机制不足、工作作风不扎实都是催生形式主义的土壤。就具体制度来说,由于某些层面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健全、激励容错制度体系不完善,也给形式主义的存在留下了一定空间。

公众认为“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公信力”是形式主义泛滥产生的最严重后果

在调查形式主义泛滥会产生哪些影响或危害时,首先,受访公众认为形式主义泛滥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公信力”(66.9%)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62.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如果有人搞形式主义,妨碍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实施,没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和优惠,就会使得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间的血肉联系、破坏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仅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会危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动摇削弱党的执政根基和群众基础。

其次,受访公众认为形式主义泛滥会“阻碍改革发展良机、抑制创新”(58.5%)和“浪费社会资源、滞缓经济建设”(55.4%)。这是因为形式主义重的是形式,而忽视真正的实际内容和实质利益,这种轻实效重形式、虚多实少的行为出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会造成改革过程中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和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成本,却达不到改革的预期效果,甚至会以虚假的改革成果掩盖改革不作为、改革不彻底、改革不真刀实干的真相。在形式主义盛行的情形下,政府绩效以形式主义彰显,民众“习惯”容忍形式主义,这种背景下的改革会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支持和群众的拥护爱戴,改革也很难凝聚合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同时,徒具形式的做法来自层级管理明确的政府,这种权力架构和责任分工会束缚限制人们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抑制人们的自由思考和主动探索,阻碍人们的大胆尝试和积极创新。

最后,受访者认为形式主义泛滥会“助长奢侈糜烂等不良风气”(53.1%)和“影响社会团结和整合”(42.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如果形式主义蔓延或泛滥,改革中的搞形式、走过场、耍变通会很普遍,改革任何决策就不能深入推进、精准实施、落地见效;一些贪腐之流在形式主义的掩盖下,不重视群众意见,不倾听群体呼声,不关心群众福祉,不谋利服务群众,会中饱私囊、大肆挥霍、极尽奢侈,会勾结利益集团、损公肥私、极度贪婪,会沉迷女色、游山玩水、极尽糜烂,会用投机取巧的手法捞取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必然助长党内和社会上只顾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和整体利益的不良风气;思想懒惰、墨守成规、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等歪风邪气,严重的话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党群干群冲突,影响社会有机团结和有效整合。总之,此风盛行将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削弱群众对改革的拥护支持,消解稀释社会大众的改革共识和凝聚合力,动摇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基。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形式主义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