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意涵(7)

——“冲动”价值秩序的终极依据问题研究

“友善”价值观作为文学批评基本参照的实用性与理论空间

“友善”作为文学批评终极性基本参照的实用性:以《北京折叠》为中心。郝景芳的《北京折叠》2016年获国际雨果奖,已然被确认为科幻小说。笔者通过查阅学习既有科幻文学理论著作和深入研究,认为在科幻小说范围内,此作属于“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合成的“奇异旅行”支脉。它顺叙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以科学幻想思维形成了三个空间可折叠的“框架式”模式,以老刀在三个空间依次穿行、返回的新奇旅行,造成折叠式空间这种他异样态引发的陌生感。在现实生活中,我国语境的读者熟悉社会已经分为阶层,各阶层的生活方式有极大的反差。这样,陌生感的他异样态与读者熟悉的同质样态的感知之间就形成了在场和互动的机制,读者得以在一个潜在革命性的新视角中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有了艺术感受和感悟。笔者以批评家的视角代读者表述阅读心理,可以表述为:发现,发现现实生活原来有如此不堪的一面;同情,同情老刀生活于困窘的第三空间;欣慰,为第一空间依然有善良的人而欣慰;警觉,为人类未来可能会面对如此情境而警觉。意义之发生就在于可在这多种冲动中理出一个秩序。如果说认可了警觉为最重要的“冲动”并起到组织和统领作用,那么,意义发生就可以概括出来了:警觉,是发现了生活如此真实状况并同情老刀,为老刀暂时得以解脱而欣慰,为了避免老刀这样阶层的如此状况未来成真,警觉发生了。这些属于心理范畴的动词,都可以“友善”为基本参照。发现来自关注;关注的对象是他人处境和社会;关注而产生了对他人的同情,因为有同情,而为他人暂时安全感到欣慰。可见发现、关注、同情、欣慰均为将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立足点,如同我国传统文化表述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德行,均来自与人类本性中对外在于自己的正常社会生活和道德规范的敬畏而产生的“向善”的禀赋。甚至有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责任心。“警觉”及其表现是读者接受并立足于“友善”而逐步向更上级价值观范畴的空间开拓。

“友善”的范畴关联度与理论空间。上面《北京折叠》的批评实践,显示了诸种“冲动”以“友善”为基本依据的实用性,也显示了与“友善”相关联的范畴。笔者以为,因为“冲动”概念本来就是瑞恰慈从心理学借用到文学批评原理来的,而且如上将“冲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与文学最贴近的“友善”范畴相联系。由此,我们就有理由继续借助心理学资源,以“友善”为中心,建立起具有关联度性质的谱系。笔者的基本理论设想是,仅仅一个“友善”,固然可为终极性依据的底线,但就此一个范畴毕竟有限,这个范畴又确实可能与诸多心理学、伦理学术语形成交织。因为交织而产生若干与“友善”相关联又有所区别的范畴,范畴丰富起来,在文学批评中操作性就会更强。将若干与“友善”相关联的范畴排列,或者形成以“友善”为中心的环形范畴圈,这就是笔者所谓的谱系。显然,谱系的建设需要参考和借鉴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文学批评理论、修辞学等学科的既有术语、概念及其元素,是一件细致繁琐的工作,但如果构建起如此谱系,也就形成一个开拓性理论空间。目前仅为理论设想,即便可行也将是复杂细致的工作。笔者仅以近期读到的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现的“意念对健康的影响,大到不可思议”的规律为例。重要的是这个发现列出了一个融心理学和医学结合的谱系表,此发现来自美国的戴维·霍金斯博士,他通过百万次试验测定得出这个结论。他提出,没有爱会生病,凡是生病的人一般都用负面的意念,他们喜欢抱怨、指责、仇恨别人,不断指责别人的过程当中就削减了自己很大的能量。这些意念的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些人容易得很多不同的疾病。反之,慈悲、爱心、宽容、柔和等心理则使人健康。他列出了一个正面意念的图标,即正能量层级,从低到高的层次为:勇气/淡定/主动/宽容/明智/爱/喜悦/平和/开悟。在他的展示中,笔者发现,所有这些层级均与人类“友善”范畴相关。比如,“主动”层级的表述是:“全然敞开、成长迅速,真诚友善、易于成功。”“爱”层级的表述是:“聚焦生活的美好、真正的幸福。”“喜悦”层级的表述是:“慈悲、巨大耐性、持久的乐观”等。这就从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案例,看出作为价值观的“友善”范畴与文学批评理论结合而生成新的理论空间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5JZD039)

注释

1.杨自伍:《译者前言》,参见[英]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页。

2、3、4.[英]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9、44、40页。

5.[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7.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4、62页。

8.[英]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第38页。

9.刘俐俐:《导读:聚焦于文本的愉悦”》,《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上一页 1 2345678下一页
[责任编辑:樊保玲]
标签: 意涵   文学批评   价值观   核心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