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活动视野中“冲动”的位置。按说,文学活动全过程都是批评的对象,本论文笔者将问题探究的范围定位在文学作品。即前述的“第一,作为作家创作结晶的文学作品中诸因素的多种冲动的排列(作品)”。诸因素指哪些呢?以叙事性文学为例,主要体现如下方面:首先,是人物性格的多种冲动,以及作家如何处理人物诸种冲动的序列关系。人物性格批评既往主要使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之区分等术语。瑞恰慈率先从心理学角度介入作品,提出“冲动”排列秩序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问题。其次,是作品中人物关系设置和情节呈现的对于各种冲动的处理及体现的价值倾向。如上两大方面均与读者接受相关。读者是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自然也有诸种冲动及其排列问题,阅读中他们感悟和认可怎样的冲动秩序?怎样感悟和认可,其实是理解问题。质言之,是接受主体与作品客体发生关系的意义实现。那么,“冲动”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要搞清楚“冲动”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位置,就要搞清楚与“冲动”关联的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是:“内在价值”、“意义”、“功能”、“价值”。
何为“内在价值”?⑧“内在价值”概念也来自瑞恰慈。笔者综合瑞恰慈多处表述将“内在价值”的涵义概括为:文学所以能够触及人类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缘于它有艺术效应的内在机制,也可以说是读者感受体悟的内在合理性,笔者曾将之称为“艺术价值形成的内在机制”。“对文学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的前审美认识,目的是发现那些使它成为一部艺术作品的特性和要素,……这种东西是有价值的。……我所做的文本分析,其实就是在探寻作为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这样的艺术价值是怎样形成的,即分析出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何以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能够徐徐不断地挥发出艺术魅力的原因。”⑨如果内在形成机制是成功的,文学作品触及到的人类隐秘复杂的心灵世界,读者就能体悟和感觉到。读者体悟和感觉到的东西,理论可将之称为“意义”的发生。
何为“意义”?汉语中的“意”,是“意思”、“愿望/意图”、“料想/猜测”等。和“义”合为一个词,则是“内容/含义”、“意思/思想”等。比如唐朝韩愈的《昌黎集》之《十六·答侯继书》:“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然其所志,惟在其意义所归。”英语中作为名词的“meaning”,其含义为“what is meant by a word, text, concept, or action”(一个词语、文本、概念或行为所表示的意思)。参照该词的中英文含义,可以概括为,属于人主体性质的诸如意思、思想以及意味等。那么,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这些主观性的思想、对内容的体悟和概括、猜测、料想等如何获得?从“意义”和“内在价值”(“艺术价值构成机制”)两个概念的关联性来看,可以表述为,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有某种能力或特性引发“意义”的发生。原理在于,语词本身是无所谓意味的,只有在加以运用时才具有意义,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意义即用法”。文学作品中的语词就是被组织到一个文本的复杂整体中了,“有水平的读者的反应可能具有相似性”。⑩而且瑞恰慈研究专家归纳出,在瑞恰慈看来,文学的经验与日常生活里最有价值的经验非常类似,即文学的价值与社会生活的价值有一致性。⑪“意义”是作品可以起到某种“功能”的主体方面的心理性因素,或者说“功能”的心理基础。
何为“功能”?“功能”对应的英文是function,意思是“作用”或者“其作用”、“行使职责”等。中文涵义相同,就是有什么用处,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具体到本论题,就是文学有什么用,某类某部文学作品可起到怎样的作用等。
何为“价值”?“价值”对应的英文是value,名词的意思是价值、意义、重要性等,动词的意思是评价、重视、看重、估价等。笔者论题中取其名词涵义,即意义、价值、重要性。从哲学角度看,价值是关系性概念。指客体以怎样的特质满足了需求它的主体,以及满足程度如何等。因此是主体和客体两者的关系性概念。价值一词的主要元素为:满足、需要、程度。同时,价值也是评价性概念。笔者在此特别提出,本文中“功能”与“价值”是区分的。两者确有相似,但是,“功能”属于以描述追究的“真”范畴;“价值”属于以评价判断的“善”范畴。从文学价值来说,文学的诸多功能可以满足人们不同方面的需求。不同方面需求的潜台词是文学价值多种多样并可兼容,即文学价值以价值体系方式表述更为合理。由此可推导出:只有立在社会的全局俯视角,以动态维度准确判断和评价某类、某阶段文学具有哪些价值,以静态维度准确判断和评价文学总体有哪些价值。从这个意义看,文学价值评价是社会性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