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理想秩序、既有安排和完善建议(4)

完善和推进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建议

对于单个领域机制体制的改革,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些完善和推进建议,这里聚焦于跨领域的政策举措。

一是凝聚共识。更多地借鉴发达经济体现代化早期的国家建构经验教训,特别是其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基本制度建设。要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充分尊重中国国情。要积聚知识界力量,在汲取全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二是扬长补短。中国的政治经济优势是可以集中力量(权力、资源)办大事,要利用未来一二十年中高速增长的机会,着力建构“精英有担当、大众能自强”的基本制度框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纠正社会领域过度市场化、货币化的做法。同时,要着力改变分权不足的问题,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要充分鼓励地方和基层探索;要探索国家与社会之间多形式的复合治理;更为根本的,要充分信任社会精英,同时多渠道改善监管,包括行政监管、社会监管和行业自律,并严格处理有违信任者。要进一步加强公开透明,包括行政审批程序、公共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公职人员的薪酬待遇。

三是减少阻力、增强支持。与前几年的军队类似,在医疗卫生领域和教育领域也存在强大的垄断利益群体。可以适当借鉴军队改革的做法,通过“抓大老虎”的反腐方式消减这两个领域对重大改革的阻力。可以通过改善社会投资型公共服务,寻求人民群众对重大改革的支持。可以通过提高公职人员的薪酬待遇及改善待遇结构,维护和激发干部职工推动改革的热情和创造力。

展望未来,中国很有希望在2020年前后建立起社会发展新秩序的框架。当然这取决于多重因素,其中较为关键的是党中央的担当和决断、地方政府的探索创新、公职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建,以及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和财富拥有者的集体觉醒和自觉行动。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体制改革   社会改革   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