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绿色
安全环保,健康生活最金贵
本报记者成慧
“一霾再霾的日子里,全靠空气净化器和绿色植物了。”赵熙在北京某外企做财务工作,最近她又在网上买了一台空气净化器,“办公室里、车里、家里,一个都不能少。”
就在一年前,赵熙的网购记录里还没有空气净化器这个品种,如今却成了她浏览网上商城的“热词”:“这个冬天北京隔三岔五有雾霾,每次和朋友聚会时,如何选购空气净化器都是讨论最热烈的话题。”赵熙发现,北京发红色雾霾预警的那几天,空气净化器在网上卖得更火,“有几个提前看好的型号还没等付款就被抢空了。”
其实,不仅仅是空气净化器,这段时间以来,赵熙关注的绿色消费品越来越多:“我在网上选购了有机蔬菜,家里装上了净水器;选购家电时也更看重节能环保指标;出门前要看空气指数,戴好围巾口罩来‘武装’自己;为了躲霾,要经常上健身房锻炼或去养生馆理疗。”
不过,赵熙觉得绿色健康产品和服务仍存在“短板”,比如一些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还有些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打着绿色健康的旗号,靠炒概念赚吆喝。“拿防雾霾来说,口罩和空气净化器卖得红火,可品牌商良莠不齐,价格相差悬殊,还听说不少空气净化器就是个噱头,实际效果有限,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消费者该如何选择?从更广义的健康来看,社区健身房不多,美容养生馆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满足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找到满意的产品、服务,不太容易。”
“希望绿色健康产品和服务更好更多元,让消费者能将绿色健康生活进行到底。”赵熙说。
记者点评:
“世界上有一千多种疾病,但健康只有一种。”如今,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从生态有机食品到空气净化器,从体育健身到高端医疗,人们对健康、安全、绿色的关注,引爆一个个消费新热点,也对有关商品和服务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挖掘居民绿色健康消费,要补上供给“短板”,防止盲目跟风炒概念,抓住身边的绿色、健康新需求,扎扎实实地在供给侧下功夫,提供更加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创新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类别的健康服务,以优质的新供给丰富面貌一新的消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