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研学游为何“游而不学”

锐评插图(06.10)

8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选择研学游,该如何避坑》一文指出,近年来,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市场蓬勃发展。但研学游机构泥沙俱下,导致安全事件频发,并存在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缺“研”少“学”等问题,屡屡受到家长们的质疑。

《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显示,今年研学旅行市场规模预计达2132亿元,同比增长19%。作为校外教育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研学游本应是“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触摸历史、感知自然、增长见识,为何有的研学项目却变了味?

商业逐利消解教育初心,是“游而不学”的根源。随着研学市场升温,大量旅行社、培训机构仓促入局,将其视为“捞金风口”。为降低成本、快速盈利,一些机构直接把传统旅游线路稍做包装,换个“研学”名头就推向市场:课程设计东拼西凑,既无明确教育目标,也无配套学习资料;所谓的“研学导师”,不过是临时培训的导游,既不懂教育规律,也无法解答孩子的专业疑问。当教育属性让位于商业利益,研学游自然成了“只游不学”的生意。

监管缺位让“游而不学”有了生存空间。目前,研学行业在资质审核、课程评估、安全保障等环节都存在漏洞。有的机构打着“名校研学”“非遗体验”的旗号虚假宣传,实际行程与承诺严重不符;有的团队为压缩成本,擅自缩减学习环节、降低食宿标准,甚至将学生转手“倒卖”给其他机构。家长即便发现问题,也常因合同模糊、维权成本高而不了了之。

认知偏差加剧研学游形式化倾向,也让“游而不学”难以根治。有的家长将研学视为“升学加分项”,只看重目的地是否“高大上”,却忽视孩子能否真正学到东西;有的学校把研学当作“任务式活动”,重参与人数、轻过程管理,导致研学沦为“集体外出”。当各方都在追逐表面的“仪式感”,而非实质的“教育价值”,研学游的“学”自然被边缘化。

研学游的核心是“研”与“学”,“游”只是载体。倘若任由“游而不学”蔓延,不仅会消耗家长们的信任,更会浪费实践育人的机会。为了让研学游回归“教育+”的本质,相关部门已在行动。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有关研学游的3项行业标准正式实施,对研学游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要求、产品和服务内容、服务主体、人员配置与岗位职责、安全管理等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研学游服务各环节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广东梅州、山东日照等地纷纷上线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智慧研学实践教育新生态,进一步加强监管服务。

规范虽已出台,然而真正见效,仍需多方努力。研学课程设计需坚守“小而精”的教育逻辑,优质的研学游要像“解剖麻雀”一样,围绕具体主题深入探究。比如,故宫研学,不应是“跟着导游看三大殿”,而可以聚焦“古代建筑中的力学智慧”,让学生通过测量柱距、观察斗拱,理解古人的工程思维;再如,乡村研学不应停留在“体验农活儿”,而可以结合“农作物生长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孩子用科学方法记录数据、分析规律。同时,课程时长要合理,避免“蜻蜓点水式”赶场,给孩子留出观察、思考、互动的空间。

行业规范需建立“严准入”的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明确行业准入标准、运营规范与监管职责,让管理有据可依。明确课程研发、师资配备、安全保障等要求,淘汰“无证经营”“挂靠资质”的不合格主体。机构要切实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并建立常态化的师资培训机制。此外,建立课程审核机制,对研学项目的教育目标、内容设计、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避免“伪研学”充斥市场。

社会层面需倡导理性的消费观念,家长在选择研学项目时,要多关注课程是否与孩子的年龄匹配,是否能激发探索兴趣,而非“去了多少个景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己开发研学课程,如组织学生考察本地的历史遗迹,因地制宜实现高质量的实践教育。家长应参与到研学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梳理见闻、讨论收获,让“行万里路”真正与“读万卷书”形成呼应。

研学游的魅力,在于让孩子在真实世界中触摸知识的温度,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当机构放下逐利的浮躁,家长摆脱盲目的焦虑,让教育回归本真,研学游才能真正实现“在游中研、在研中学”,让每个走出课堂的孩子,都能带着思考的种子,收获成长的养分。

[责任编辑:王卓怡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