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互联网+“三农”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趋势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四化”,即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联网是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实践表明,互联网对加快城乡信息要素流动,促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推行互联网对于农民来讲,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实惠、平等、公平、方便。实惠是指农民能够从互联网得到好处,增加收入;平等是指农民在购买和销售农产品时双方能够平等协商定价;公平是指在农产品交易中,农民对确定农产品质量等级等有话语权;方便是指互联网为农民生产、销售提供了便利,对其操作农民易掌握。只有这样,互联网在农民生产生活中才受欢迎。
互联网+“三农”,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互联网发展现代农业。互联网可以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产前,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可以与农资电商和农机具电商进行对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购买;在生产中,农民可借助互联网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生产。有的省市,如山东,出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农民可通过电话或网络开展对机耕、机播、机收和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在产后,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形式多样的互联网销售模式,加快农产品流通发展,重庆市荣昌县2014年从事网络销售业务公司已达1180家。另外,在“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等,互联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系起来,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通过互联网,促进产业化经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业产业安全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单靠种养业很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近年来,农业在GDP中的份额逐渐变小,第一产业增速已经放缓到了3%。我国农业的生产功能逐渐弱化,相反,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保障等功能正在凸显。实践表明,农业不仅有单纯的农作物生产价值,而且,还可向农产品加工、运销、流通、休闲观光和服务业延伸,使农业呈现出综合型、复合型价值,能够得到多重的利益回报。互联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过农业的多功能,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发挥巨大作用。
今年我去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调研。这个企业是国家龙头企业,拥有从小麦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包括原料生产基地、30万吨仓储、面粉面条面片产品加工线、物流公司、互联网销售公司等,是国内产业链最长的小麦加工企业。
该企业租赁7000多亩土地,分租给16个种粮大户经营。企业统一提供生产资料、机耕、机播、机收、植保等服务。粮食收获后企业以市场价收购,经营大户也可自主选择卖家。种植收益由企业和大户对半分成,承包大户年收益从10-27万元不等。企业基地由于采用了规模化生产,亩产可达550公斤,比当地农户亩产高50公斤左右。这种产业化经营方式在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效果。
生产方面,该企业通过使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如收粮采用全自动取样分析计价系统,提高收粮速度,防止吃拿卡要的弊端,面条生产采用全自动化,自面粉出仓到产品包装成型仅需4.5个小时。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不但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也拓展了农业产业价值链。企业现有3000多职工,几乎都是来自于当地山区的农民。按当地每户种地6亩计算,从事种粮年净收入不到10000元。而这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本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后,来到企业打工,一年一般员工工资加福利约5万元左右,算上土地流转费约500元/亩的话,年均收入约有5.3万元。与种地农民收入相比,后者比前者高4.3倍。
该企业的销售模式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经销商模式,企业目前有1000多家经销商(公司),遍布全国多省,带动相关就业人员近1万人。另一种是互联网销售,企业自建了互联网销售平台,近几年增长速度不断加快,通过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和互联网营销,小麦从入厂到最后挂面、面片出厂最高增值比率达170%和234.5%。实现了企业、国家和农民三赢。2012到2014年三年,企业共计纳税3759万元,工资总额(不含福利)34020万元,实现利润17652万元,企业:国家:农民三者比例为4.7:1:9.05。
(三)借助互联网,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逐渐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民阶层分化:一部分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工作;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者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成员;一部分农民成为兼业化农民,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资供应商、乡镇企业主、农业经纪人或农机作业服务者等;还有一部分进城农民回乡创业。当前农民阶层出现的分化,表明农村劳动力正在重新布局。农村的发展和振兴,以及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人才是关键,互联网在培养农村人才和吸引城市人才回流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1. 借助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提供相关人才支持。现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都有农技推广网,通过网络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给农村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人才。
2. 借助网络的丰富资源,提供信息咨询和职业农民培训。我们农业领域有一个公益性电话号码叫12316,或者登陆这个网站进行专业问答,这个电话在任何时间都接受农民咨询,涉及到生产、生活等问题。据有关单位测算,这个平台现在每年为农民的增产和减损约100个亿;
3. 借助互联网信息充分披露的特点,各乡村可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和发布具有市场前景的招商投资项目公告,吸引外来资金和人才,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带动农民致富。
(四)借助信息化,改善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乡村基层矛盾较多,乡村的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比较薄弱。为了改善乡村治理,建议可做如下探索:
1. 借助信息化平台探索村民自治。过去我们依靠的是村村通广播系统,或村口的宣传栏进行村务公开和管理,但局限性很大,而且不能保证人人知晓。现在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可以依托手机建立村集体内部的信息化自治平台。并依此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可以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并将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开支、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信息公开,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管。也可以依托信息化平台,对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等集体决策实现民主程序管理。
2. 借助信息化平台,创新乡村基层管理服务。互联网已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更好的发挥村两委的服务作用。比如,重庆市荣昌县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在村卫生室建设医疗报账系统,给广大村民就医带来了极大便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可以探索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法制教育,化解农村矛盾的方法。可以以信息化平台为抓手,倡导移风易俗,培养良好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3. 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服务。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村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农村社会老龄化问题比城镇更加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约达1亿,多数无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微薄,子女外出打工,无人照料,求医看病难,甚至出现病死无人问津现象。中央媒体曾先后报道四川、安徽等省,空巢老人病死无人得知,有的一周、甚至一个月后才被人发现,已经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此外,还有近5000万的留守妇女和6000万留守儿童,通过互联网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服务,很值得研究。这方面,贵州的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的实践值得借鉴。铜关村一些老人通过互联网与在外打工的亲人传递思念,村委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村务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