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趋势与政策建议(2)

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5.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4.56万亿,分别比2010年增长41.6%和75.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发展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公司+农户”主要解决最初农产品卖难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稳定了企业与农民对农畜产品的供求关系;“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规范了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合理的经济利益。由于我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必然是多样的。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如下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我国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千家万户农民难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联合,形成不同程度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二)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加工增值效益、利润分红效益和从事生产务工效益;据农业部调研资料表明,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增收主要有三种形式:采取保护价收购;实行利润返还;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截至201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超过1.1亿户,户均年增收2400多元,比2004年增加了1200多元。

(三)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挑战。随着市场全球化,农业面临成本攀升和国内外价格倒挂的双重挤压,农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弱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中坚力量,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有利于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载体,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有力地提升了农业整体素质。

实践表明,产业化经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

五、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近几年,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达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9%,是2008年底的2.9倍。流入方仍以农户为主,但向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趋向明显。流入农户的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2%,流入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占近30%。截至2012年底,经营土地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合作社30多万家。

同时,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9万家,县级以上示范社达10万多家,实有成员达5300多万户;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00多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全国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引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六、农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走出去”将成为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重要出路

农业“走出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集中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业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和耕地等农业资源短缺日趋突出,对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实施“农业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是解决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重要举措。2007年,我们对赞比亚、莫桑比克考察表明,两国土地和水资源都相当丰富,85%以上土地尚未开发,租金相当低廉,平均1公顷1年1美元,赞比亚一次可租99年,莫桑比克一次可租50年,而且到期可以延长。

(二)有助于借助援外开展农业合作,可实现“三赢”。

1. 受援国接受我国经济、技术支持,有利于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

2. 有利于解决我国紧缺的农产品不足,保证我国农产品供给平衡,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3. 通过援款解决受援国农业基础设施不足,成为两国企业合作的共同基础,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合作成本。

(三)有助于减轻我国就业压力。从我们调查我国在国外建立的十几个农场来看,每个农场职工都是一粒“种子”。有的职工开始在某农场工作,取得经营经验后,就分出去另建一个农场,从家里带出亲友和农村劳力共同劳动、经营。我国的一些企业与渔业资源丰富国家合作,企业不仅创收,而且还可安排国内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据统计,20年来我国仅向非洲输出捕鱼劳务4万余人次。

(四)有助于带动农业生产资料出口。非洲等一些国家农业生产方式与我国相似,迫切需要我国生产的小型农具,农业“走出去”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出口。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条件基本成熟。我国已有成功的经验,随着国际环境趋于宽松,一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必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趋势。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