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上市、法人,这些离千年古刹多远?动漫、博客、基金,这些离得道高僧又有多远?
真不远。社会的现代化、商业化,已经开始敲千年古刹的门,叩修行者的心。
拒绝,还是随流?《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日拜访了3个寺院,采访了3位沙门(佛教出家众),他们一边在佛教界运用现代科技, 适应现在的社会,一边又对无孔不入的商业化感到无奈,痛心。他们的心路历程,也许是另一个反观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
谁的寺庙
经营收费、高价门票、拉客聚财,这是商人的寺庙,还是方丈的寺庙?学诚法师告诉记者,其实在法理上,很多寺庙都没有明确的法人地位
学诚法师是龙泉寺方丈,还是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中国佛学院副院长。龙泉寺在学诚法师带领下,正在积极地融入现代化。动漫、9种语言的博客、网络科技等现代化技术,已经成为龙泉寺弘法的手段。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私人、企业,利用寺院进行违法经营,学诚法师曾多次谴责,但他认为,在当前,许多寺院几乎无力维护自身权益。
学诚法师说,佛教活动场所(寺院庵堂)没有明确的法人地位,不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是导致寺院“被绑架”的首要原因。目前全国佛教3.3万个宗教活动场所,大多数尚未能办理房地产权登记。没有明确的法人地位,不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不具备完整的民事主体资格,寺院“被假冒”就没办法维护自身权益。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寺院被划给旅游部门(以及园林部门与文物部门)管理,至今无法收回给佛教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指出,如果不能解决寺院的法人地位问题,寺院无力维护自身的权益。
甚至还有一些“假冒寺院”。“有的企业或个人,为了旅游与经济目的,私自修建寺庙,建成后按照商业模式运作赚取利润。此类寺庙既没有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也没有正规的佛教教职人员住持,不与宗教界发生任何来往,但是却开展了某些宗教性的经营项目,甚至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而成为一种‘准寺庙’或‘准宗教活动场所’。”学诚法师提醒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