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向污染宣战,环保基础数据重要性更加凸显。记者近日在北京、江苏、湖南等地调研了解到,明确排污主体责任,服务环境监察,保障环保信息有序公开,都亟需加强环保基础数据建设。然而,环保基础数据建设从采集、整合和公开全过程都存在诸多困难。
环境基础数据建设因为牵涉地方政府、企业及公众等多方利益,其建设困难重重,构建真实有效的数据平台陷入“三难”的主要根源如下:
其一,地方政府强化基础数据管理动力缺失。“数据和信息就是权力。”一位环保人员透露,其实地方政府完全可以从用电量、用水量、产量等相关参数判断企业公开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但不少地方动力明显不足,主要因为通过环境数据的长期建设,便能实现可溯源可对比,公众多方监督无疑会加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环境成本。
其二,部门利益难以协调,信息建设各自为政。盐城市环保局局长吴雨晴说,同样的污染物投入水缸和投入大江大河,其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环境质量本身应该包括“质”和“量”的双重考量。但由于水量等水文数据基本掌握在水利部门手中,一条河的环境承载能力很难计算出来。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何春银说,无论是涉水部门之间,还是部门内部,系统之间未形成关联,数据存在片面性,极易导致治污、控污都陷入困境。
其三,造假拖延违法成本低,数据有效性不足。不少受访的环保管理人士认为,对于环保数据失真,环保系统可采用的相关处罚手段不多,制约手段有限,特别是那些大型企业,数据造假拖延瞒报的违法成本过低。力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广胜说,长期以来,上游工业生产对区域水质影响到底有多大,往往出了事故才有人注意,平时常常被忽视,这说明我国水质在线监测体系产生的大量数据并没有真正用起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在线监测数据缺少质量控制手段,其有效性有待提高,可靠性亟待保证。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刘大江、秦华江、关桂峰、丁铭、白明山、袁志国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