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环保 > 正文

部分环保部门为企业撑保护伞:权大没人管不贪白不贪

审批权限不受监督寻租空间异常广阔

近年来,群众针对环保部门“不作为”的质疑越来越多:我国环保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达1000多部,环保部门是拥有立法“尚方宝剑”最多的部门之一,然而,环保治理效果却差强人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群体性事件有增无减,环保部门甚至被人戏称“患偏瘫”。《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广东、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发现,部分环保官员“不作为乱作为”的背后,是环保部门审批权力过大,几乎不受监管,因此,有选择地对不合格环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利用职权寻租。

“明哲保身的多坚持原则的少”

环保部门在解释自身为何难有作为时,往往归因于“不敢作为”。一些环保官员说,政府强势,环保弱势,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缺乏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地方政府干预环保的事情时有发生,但问题在于,政府一介入,一些环保部门立马丢掉原则和操守,充当地方政府违法的“家丁”、“打手”。“不敢作为”的背后,多数是“不愿作为”。

珠三角地区一位环保官员告诉记者,他所在辖区的一座水库,被卖给一家地产商搞房地产开发,盖起了星罗棋布的独栋别墅和高尔夫球场,而该水库的水域和四周山地,属于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范围,这显然违反《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当初在对项目进行环评时,他本想反对,但考虑到这个项目是市委某领导引进来的,只好给这个环评亮“绿灯”。现在想起来,他觉得很惭愧,为了让开发商搞房地产,违法毁掉一个好端端的一级饮用水水源地,“这是我这辈子做得最对不起良心的事情”。

湖北中部一位县环保局副局长,则是少数“愿作为”、“敢作为”的环保官员之一。他说,县领导要引进一家污染企业,投资几千万,他坚决反对,县领导多次威胁,他就是不同意签字,最终还是没有引进这家企业。他当时也担心被“穿小鞋”,好在这名县领导后来受贿东窗事发。

这位副局长坦承,在环保部门,明哲保身、谄媚权贵的人越来越多,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人越来越少,“弃环保之责任,讨领导之欢心”风气盛行,令人痛心。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环保部门   企业排污   为人民服务   保护伞   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