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个重要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没有文化主体性,就不会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有主体性的文化需要一个载体,即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破除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立足中国自身历史和现实,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获得“自我主张”。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党的文化领...
【摘要】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个重要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没有文化主体性,就不会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有主体性的文化需要一个载体,即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破除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立足中国自身历史和现实,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获得“自我主张”。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党的文化领...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其内在机理体现为,结合的前提是相互契合,结合的过程是相互融合,结合的方式是相互作用,结合的原则是相互尊重,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新征程上,要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坚持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协同互动...
【摘要】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唯有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金秋时节,物华天宝,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拥有1000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195万余件(套)珍藏文物,历经600余年岁月流转的故宫,以庄严雄伟、壮丽中和的非凡气度,静静伫立在中轴线上,不仅生动地讲述着过去,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下与未来。 百年前,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推动故宫从皇权宫殿居所的私有空间,到人民共享共有的文化空间的转型和新生。回望历史...
【摘要】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一百年前,故宫博物院成立,昔日的皇宫禁苑变为人民的博物馆,历代珍藏为民众共赏。这百年历程,既是故宫博物院自身成长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见证。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忠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矢志不渝地典守、研究、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以期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
【摘要】“国际一流博物馆”之要义,在于拥有全球一致的公认度,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从博物馆空间与建筑、藏品与谱系、数字化建设、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看,故宫博物院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坚实基础。同时,与全球其他“遗产型景区博物馆”一样,故宫博物院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博物馆功能的特殊结构性问题。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需要把古建保护、藏品保护...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故宫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历史使命。值此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之际,有必要对故宫从“文物”走向“遗产”的理念,特别是“基于价值的保护管理”理念,进行简要回顾与辨析,以期故宫在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以国家文化使命为担当,进一步提升遗产阐释展示、保护传承的...
【摘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是建设高水平文化遗产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故宫博物院在文旅融合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既得到文化文物和旅游各界的高度认可,也承载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更多期待。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需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进一步加...
【摘要】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发现来看,交流互动、碰撞融合,在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重要因素。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故宫博物院所做的文物遗产保护、研究、...
【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智慧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文物,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物作为人类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财富,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增强文物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物的活化利用让其在当代彰显出蓬勃生机,成...
【摘要】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美学的集中表述。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展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发生及运思方式;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彰显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则与美学风格;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熔铸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神内核和意境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强大...
【摘要】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的前提。为此,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发展激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动能,以协调发展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底盘基础,以绿色发展厚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普惠底色,...
【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以不同形式体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重要目标,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和新的着力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的是人民本质,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
【摘要】以系统思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把握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要求,即总体性与差异化的呈现样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平衡的发展取向、丰富性立体化开放化现代化的衡量指标、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成标识。在实践中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理清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个体与共同体的精神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公平正义共建...
【摘要】青年早期阅读备受瞩目,国家政策与全球趋势均强调其重要性,阅读能力被视为应对复杂挑战的核心技能。我国青年群体因年龄、性别及家庭背景差异,展现出多样化的阅读特点与需求:青年早期年龄群体阅读量最大,并呈现内容偏好。青年阅读科技类期刊与自我成长挂钩,青年科技阅读中存在性别偏差。青年阅读习惯受到家庭的显著影响,母亲对青年早期的影响更大。随着科技发展,数字...
【摘要】青少年阅读供给质量,直接关涉文化传承、人才培育与国家未来。从阅读供给的有效性上看,我国青少年阅读产品在内容质量、价值引领、市场生态、资源供给等方面都需要加强。优质的青少年阅读产品,需深植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精准适配认知发展规律和多样需求、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协同创新、承载启智增慧的教育功能。为此,要从内容提质创优、技术融合增效、监管筑牢底线、生态协...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同时要看到,城市更新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认知不足与综合效益统筹难题、动力机制与可持续性缺乏、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适配性不够、多方协同性与公众参与度较低等。为此,需以人民城市理念健全政策体系,探索多样化实施方式,构建多方协同的更新共同体,推动城市空...
【摘要】典型城市更新行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发挥促转型、稳增长、强投资和惠民生的重要作用。沪穗深在城市更新中形成的建章立制、规划统筹、简政放权、投融资模式、实施土地市场一二级联动、创新灵活供地等方式,探索出多种类型的更新途径,其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等经验做法,对我国“十五五”时期持续深化城市更新行动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关键词】城市更新 政府 经...
【摘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其他各领域正经历深刻历史性变革。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汇聚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给世...
【摘要】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和叙事体系,既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迫切要求,又是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国际话语秩序的应有之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摘要】隋唐遗存有大量服饰,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隋唐兼容并蓄、共融一体的时代文化风貌,“服”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包容性,表现在地域包容、性别包容、阶层包容、民族包容和宗教包容方面。服饰考古视角下,隋唐遗存俑像服饰深度诠释包容开放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变化规律。 【关键词】中华文明 隋唐服饰 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法国...
【摘要】在古代政治文化体系中,官员服饰不仅是标识其身份的物质载体,而且包含着文明秩序的核心隐喻,服饰的形制、色彩与纹饰共同构成一套精微的文化符号系统。儒家礼乐教化在这一系统中获得最直观的体现,古代官员服饰的庄重华美绝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超越实用功能,被赋予道德理想的政治图腾,是对传统礼乐文明的价值认同。这种将自然秩序、道德理想与政治制度熔铸于衣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