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与运营

【摘要】中华文化IP是中国文化、历史、艺术、民俗等的具象化表达,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商业潜力。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和运营,既是促使国产影视剧创作持续繁荣发展的需要,又是更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挖掘、开发和运营中华文化IP,需对核心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梳理和持续深耕,并在真正把握其思想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寻找其与现代价值观和当下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文化 影视剧 游戏 IP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国内和海外电影市场上广受欢迎与好评,票房收入突破150亿元人民币,一举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拿下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第一名,并强势进入全球电影票房前五名,成为一部令人瞩目、颇为惊叹的现象级影片。其成功和火爆,一方面显示中国动画创作生产和电影工业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又一次证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长久美学生命力。因此,有必要把中华文化IP作为影视剧创作、改编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中华文化IP是中国文化、历史、艺术、民俗等的具象化表达,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商业潜力。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和运营,既是促使国产影视剧创作持续繁荣发展的需要,又是更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和运营,需要系统性思维和多方面的工作,既要注重传承文化精髓,凸显文化魅力,又要符合广大民众和市场的需求。

中华文化IP的挖掘

中华文化IP的挖掘,首先要对核心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梳理和持续深耕,并在真正把握其思想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寻找其与现代价值观和当下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可从一些主要领域入手,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应着重梳理和深耕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包括创作作品和理论作品),使之能成为当下文艺创作和理论建构进行学习借鉴的重要资源。就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作品而言,主要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古代小说、诗词、戏曲,以及经过整理后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中国古代小说种类丰富,传世之作很多,其中除了世代相传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之外,其他的作品如以《世说新语》《西京杂记》等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以《聊斋志异》《封神演义》《搜神记》等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以《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为代表的讽刺小说等都各具特色,流传广泛。同时,以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为代表的古代文学其他创作作品,也佳作辈出、流芳后世。至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也颇多经典作品,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①,都流传很广、影响颇大。这些作品均可作为古代文学IP进行创造性改编,其中已有不少作品被改编拍摄成影视剧,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就古代理论作品而言,除了儒学主要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外,无论是先秦和秦汉时期的《老子》《左传》《庄子》《淮南子》等,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赋》《诗品》《文心雕龙》等;无论是唐宋时期的《原道》《二十四诗品》《林泉高致》《沧浪诗话》等,还是元明清时期的《曲律》《闲情偶寄》《随园诗话》《文史通义》等,都显示了历代文人的思想智慧和深厚造诣,均可作为重要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着重梳理和深耕一些特定的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深入开掘其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寻找可以对其进行重新阐释和演绎的切入点。其中如大秦统一、唐代文化、宋代美学等,以及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王羲之、辛弃疾、关汉卿、李时珍、林则徐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名人的建树、成就和功过等,都应继续深耕,并作为文艺创作的IP加以重新演绎。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功之作。例如,动画片《长安三万里》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叙述了李白、高适等一些诗人和文化名人的命运遭遇和理想追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画卷为核心,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讲述展卷人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入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伴其历经呕心沥血绘制画卷的宝贵时光,从而与这位“天才少年画家”心心相印,探寻出《千里江山图》之所以能“独步千载”的奥秘,展现了国宝文物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②上述这些作品都受到欢迎和好评,其成功的经验应该大力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着重梳理和深耕我国各类非遗项目,很好地表现和传播这些非遗项目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意义。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共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③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篆刻、书法、剪纸、京剧、粤剧、皮影戏、藏戏、南音、侗族大歌、呼麦、太极拳、春节等项目。此外,国家和各省市也都有一批在历史沿革中承载了文化传承任务的非遗项目,这些项目都颇具特色和文化内涵,应该进行梳理和挖掘。每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非遗项目,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开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既要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又要持续扩大传播普及面,有效助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中华文化IP的开发

中华文化IP的开发,要充分体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文化价值与时代性、社会性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思想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下国产影视剧、游戏与中华文化IP的深度结合,已成为影视剧和游戏创作,以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影视剧和游戏的社会影响大、观众和玩家覆盖面广,应将中华文化IP的开发与影视剧、游戏的创作改编结合起来,让其通过影视和游戏作品的创造性改编和广泛传播,更好地扩大影响,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同时,通过挖掘、开发和传播中华文化IP,影视剧创作既能很好地提升剧情内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品质,又能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利益的双赢。

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有影响的影视剧都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改编拍摄的,其中如故事片《红楼梦》《赤壁》等,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浪浪山小妖怪》等。其以不同的艺术创新方式,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文化IP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其积累的经验应继续发扬。

同时,还要倡导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游戏,使之对众多青年玩家产生更大影响。据《2023—2024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统计,2024年国内游戏市场销售收入为3257.83亿元人民币,游戏用户达6.73亿人;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销售收入为185.57亿美元。④中国首款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广受欢迎和好评。该作品通过对《西游记》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创新性演绎,结合先进的游戏引擎和视觉效果,以游戏环节的可玩性、恢弘的画面和诸多的中华文化元素,赢得了国内外游戏玩家的普遍好评。据不完全统计,该作品的场景取景于中国的36个建筑古迹,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景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度和丰富性,为推动中华文化“出海”提供良好的范本和样例。

由于影游融合已成为当下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将游戏改编成电影,或将电影改编成游戏,也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效应。例如,故事片《真·三国无双》是根据同名游戏改编拍摄的,而这款游戏则改编自小说《三国演义》。又如,游戏《新盗墓笔记》是根据故事片《盗墓笔记》改编的,其以电影的题材内容作为游戏的重要元素,让整个游戏的玩法更加生动,吸引了许多曾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来玩这款游戏,并获得一种新的体验。这种融合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视剧的创作,使之在叙事、影像、形象等方面出现游戏化趋向,出现互动电影和引擎电影的新样态。同时,影视剧往往成为游戏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基因之来源。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中华文化IP的开发,还应注重以特定的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影视剧、游戏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把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一些有特色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记展现出来,让观众在观赏剧情内容时进一步了解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这方面也有较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传记片《李时珍》《林则徐》等在叙述人物生平、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融合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故事片《甲午海战》《鸦片战争》等则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内容。同样,影视剧《大唐荣耀》《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等,其或叙述王朝的兴衰成败和内部矛盾,或通过个人的传奇叙事反映历史文化、人性善恶和民俗风情,在普及和传播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开掘非遗项目的现代价值。注重把非遗项目与影视剧和游戏创作结合起来,使之能通过作品更好地传达非遗的特色和价值。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开头部分的音乐采用了侗族大歌,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形式已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片里“天元鼎”出场时极具穿透力与压迫感的声音,是用蒙古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呼麦”配音的。2009年,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天元鼎”是玉虚宫的镇宫之宝,其可将鼎中生灵炼化为仙丹,哪吒的母亲殷夫人和诸多海妖在“天元鼎”中被炼化为丹药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天元鼎”这一象征邪恶力量的神器缓缓下沉时,低音与高音相结合的呼麦唱法使声音如远古野兽吼叫一般压迫而来,这种气氛瞬间将观众带入神秘而危险的神话世界。该片中用呼麦配乐不止一处,其他如鼎中熔浆、无量仙翁变身、天兵聚集等处也都用了呼麦配乐。《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和传播,让广大观众对侗族大歌和呼麦艺术这两项非遗项目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了解。由此可见,把非遗项目与影视剧和游戏创作有机结合起来的做法是切实可行的,是应该大力推广的。

中华文化IP的运营

中华文化IP的运营,是中华文化广泛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应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运营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利用好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注重通过多平台进行中华文化IP的运营和传播,其中包括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如抖音短视频(抖音)、哔哩哔哩(B站)等。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更愿意接收短小而具备娱乐性的作品,所以短视频平台颇受欢迎。就拿抖音和B站来说,其用户都有几亿人,影响力很大。因此,通过其进行中华文化IP的运营和传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根据每个平台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运营策略,做到有计划、有分工、有重点。例如,对于抖音平台,应侧重于微短剧、非遗项目的传播;而B站则在游戏、动画片、纪录片等创作、传播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有计划地通过不同平台进行中华文化IP的运营和传播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国产微短剧的传播效应。通过各种表现中华文化的优秀微短剧,来积极传播和展示中华文化。近年来,国产微短剧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专为智能手机屏幕打造的竖屏短视频剧作,以其紧凑的节奏和颇具戏剧性的情节,不仅赢得大量国内观众的青睐,而且打开了全球流媒体市场,吸引众多外国观众观赏。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微短剧的海外影响力持续上升,2024年出海的中国微短剧应用收入达12亿美元,其在海外的累计下载量已接近5500万次,多个微短剧应用更是跻身各国应用商店的排行榜前列。当下,微短剧创作要加强精品化策略,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认真总结优秀微短剧创作经验,切实提高微短剧的创作质量。注重把中华文化IP的开发与微短剧的创作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更多高质量微短剧的创作和运营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运营。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既是电影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满足广大受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一个举措。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仅半个月,其衍生产品的收入就已经超过4亿元,并在衍生产品市场掀起了一场“抢购风暴”——手办盲盒秒空、联名商品脱销、二手市场溢价数倍。据不完全统计,电影上映前,《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就提前锁定了53个品牌合作,《唐探1900》的品牌合作也超过35个。这样的合作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也扩大了影片的影响。在美国,衍生产品的收入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甚至高于电影票房。当下,随着国内电影衍生产品市场的不断开发和逐步成熟,一些影视企业十分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并已形成规模效应。影视行业越来越重视IP的商业价值,消费者也在逐渐养成IP消费习惯。应把中华文化IP与影视剧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运营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中华文化IP高质量发展

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和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把中华文化IP与影视剧、游戏和微短剧的创作生产有机融合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华文化IP高质量发展。

平衡好商业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于部分国产影视剧、游戏和微短剧的创作者对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了解不深,缺少必要的学术积累,所以在创作和改编时往往会出现或因理解肤浅而造成文化失真,或因未能平衡好文化、艺术与商业的关系而造成过度商业化的弊病等,类似这样的问题应尽量避免。为此,但凡涉及古代文化或地域文化的作品,创作者除了应仔细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民俗风情之外,还应建立专家顾问团队,聘请相关学者参与创作,以保证作品的艺术质量。

减少同质化竞争。随着国产影视剧、游戏和微短剧创作生产的快速发展,进入市场后的激烈竞争是难免的。但是应避免或减少同质化竞争,因为创作的同质化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败坏观众和玩家的胃口。为此,应大力倡导和鼓励多元化的创作与改编,创作者应很好地凸显创新意识,深耕某些中华文化的垂直领域。例如,聚焦国家级非遗项目唢呐艺术的故事片《百鸟朝凤》,就着重表现了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在艺术传承中真挚感情的故事,其题材内容和人物形象都很新颖,没有与其他作品重复。

促进跨文化传播。由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中华文化IP创作改编的作品“出海”时,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折扣现象,影响实际传播效果。为此,创作者应努力寻找一些能打破文化和意识形态局限,能引起域外各个国家和民族共情共鸣的故事内容作为切入点,如家庭伦理、爱情故事、英雄壮举、人性善恶等,以此来演绎和融合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更多地表达和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价值,既能贴近和满足对方的文化期待,又有助于文明交流互鉴。

多采取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在运营和传播中华文化IP时要改变模式化、刻板化的表达方式,采取更接地气的创新表达方式,以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姿态和方式进行传播。例如,网红李子柒拍摄的制作汉服、种菜、插花等自己与奶奶日常生活的视频,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田园生活和农耕文化,这些视频在海外有几千万的播放量,吸引众多海外观众观赏。这些没有说教的真实、朴素而具有亲和力的视频,客观上很好地实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总而言之,中华文化IP的挖掘、开发与运营,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充分尊重中华文化本源,又要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⑤展望未来,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华文化IP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注释】

①马昌仪编:《中国神话故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

②白仁腾:《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的审美转换》,《西部学刊》,2023年第20期。

③《中国“非遗”项目数量世界第一意味着什么》,新华社,2024年12月6日。

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2023—2024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年度报告》,《出版发行研究》,2025年第3期。

⑤张志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理路》,《国家治理》,2023年第1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