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安全模式:理论创新与构建路径
——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凌胜利
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与国际秩序加速调整,大国竞争持续升温,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亚太地区安全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这一安全模式区别于西方零和博弈的安全观和霸权思维,为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新视角。安危与共是促进合作的根本动力,求同存异是安全合作的重要原则,对话协商是安全合作的主要方式。
推进亚洲安全模式落地生效,需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议题,以化解周边热点问题为关键突破口,推动包容性和长效化安全机制建设,通过系统治理、对话协商和多边合作,增强地区自主性,维护亚洲和平稳定并加强安全合作。亚洲安全模式的实践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与周边各国需共同努力,切实改善周边安全环境;也需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域外国家共同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周边安全治理成为典范,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外交学院科研处处长,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亚太安全、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主要著作有《联盟研究:理论与案例》等。
全球秩序转型下中国周边合作的历史性变革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院长 李远
在全球秩序深度转型背景下,周边地区作为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周边合作模式发生系统性变革。中国周边合作的历史性变革并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中国基于综合国力跃升、国际格局重组以及自身战略需求,对周边外交理念、机制与实践进行的系统性重塑。
从“互利”到“共命”的周边外交理念跃迁,彰显中国追求与周边国家安危相系、荣辱与共的天下情怀;从倚重“一轨”向“多轨”并重的机制创新,深化并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导向的区域构建;从“经济优先”到“全方位合作”的领域拓展,生动诠释着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决心。这一变革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区域层面的生动实践和重大创新,正塑造一种超越传统霸权逻辑、更具包容性与共享性的新型区域关系范式,推动中国周边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转变,使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基本共识,为动荡世界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治理方案。展望未来,全球秩序转型进程仍面临多重张力,中国周边合作模式的历史性变革仍将持续深化,并面临关键方向选择。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将防止热点升温、冲突升级置于运筹周边外交的突出位置,通过发挥自身影响力、务实深化合作,确保周边稳定、和平、合作的发展大局。(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远,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研究,主要著作有《支撑共赢:一带一路规则软联通的中国方案》、《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论文)等。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与碳市场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林伯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探究有效的市场机制助力碳减排愈发重要。绿色金融是一项以特定资金助力亟待转型的经济主体由当前“非绿色”向“绿色”转型的金融活动。结合中国当下的产业体系结构和产业链构成特征,绿色金融发展尤为关键。大量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需要逐步实现低碳转型以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应通过碳价信号明晰行业减碳成本,替代传统“棕绿”分类,实现转型目标的可量化管理;借助碳排放数据统一权责划分,杜绝企业“洗绿”行为;结合供应链绿色金融,覆盖中小微企业减排的资金需求。同时,需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数据监管、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工具,以市场化手段降低社会总减排成本,推动经济低碳转型。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全国范围的碳市场已经可以为有效协同绿色金融开展一系列准备工作:为推动碳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发展,以实现有效协同中国绿色金融的历史重任,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制的建设;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深入发展,为保证绿色转型目标能够与碳减排挂钩,实现绿色转型目标的可视化管理,社会各方应做好信息披露和数据管理工作;为促进中国绿色金融与碳市场的互联互通,实现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和拓展,应积极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林伯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座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与政策、环境与低碳经济,主要论文有《加速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能源绿色转型》《塑造新能源产业鲜明新质生产力特征》等。
数字全球化与人类观念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薛晓源
数字全球化具有自组织性、创造性、自我学习、自秩序性、自动生发性、空间多维性、共时性、复杂性、抽象性等特征,其重塑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态世界,也引发数字鸿沟等风险。
人工智能正以自主逻辑开拓前所未有的新世界、催生人类社会新分化、开创人类知识新纪元、塑造新型社会关系。这要求我们加快探索智能时代人类社会观念变革的具体路径,一是承认颠覆性重构的历史应然性。人类必须承认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的颠覆性作用,以积极乐观的姿态,直面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浪潮。二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人类需调整心态,深刻参与这一历史与文化的变革进程,争当“领潮人”而非“落伍者”。三是划定人工智能应用的道德边界。解决人工智能在价值敏感性领域的适用性矛盾,界定无须道德介入的技术场景,明确禁止机器替代人类进行道德判断的禁区。四是构建人机协同的主体间性关系。发展目标应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实现,使技术服务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文明愿景。五是基于未来导向进行动态调适。人类需在技术后果尚未显现时,提前预判并探索治理路径,通过实践反馈持续调适伦理框架,确保观念进化与技术发展始终辩证统一。(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薛晓源,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数字全球化,主要著作有《全球化与数字全球化——全球化的现在和未来》《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理解与阐释》等。
银发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执行院长 吴瑞君
近年来,银发经济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迅速升温,不仅频频出现在政策文件中,也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新风口。各类产业园区兴建、智慧养老项目推进、养老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与传统的“养老服务”“老龄产业”相比,银发经济具备三大突出特征:一是生命周期维度的延伸,从老年群体延伸至备老群体,反映出备老经济的增长潜力。二是需求层级的纵深拓展,银发经济正从“基础照护”向“品质生活”转型。三是经济功能的结构跃迁,银发经济不再被视为纯粹的民生议题,而被纳入扩大内需、推动新型消费的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四个方向实现突破。一是在失能照护方面,实现家庭压力的社会共担。二是在智慧养老方面,重构技术逻辑与服务生态。三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养老服务职业发展闭环。四是在制度协同方面,构建支持银发经济的政策生态系统。总之,银发经济的发展不能止于产业扩张或数据繁荣,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尊严老龄、活力老龄、共享老龄的治理新格局。(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吴瑞君,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研究领域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国际迁移与侨务政策等,主要著作有《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评价》(合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