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从孤独美学到共享美学

年轻人热衷“赶集”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青年群体中兴起的集市热,反映出消费新趋势。集市在空间和文化维度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打造实体消费新业态,既有利于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又能够丰富本地居民休闲消费。年轻人热衷“赶集”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生活和休闲需求,更深层次反映的是摆脱消费主义、对抗内卷和压力的努力,为追求本真和自我找到一条出路。这种努力和出路不同于年轻人自我标榜或者被舆论认为的“孤独美学”叙事——指向独处、自我隔离的虚幻美好,而是更体现出一种“共享美学”叙事,愿意通过兴趣和消费建立起情感性、社会性的连接,继而形成兴趣共同体或创业共同体,在公共生活的参与中安放内心、追求意义。

【关键词】集市热 新业态 生活方式 提振消费 共享美学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赶集”,曾经是乡村生活的重要部分,现在被越来越多城市年轻人喜欢。年轻人不仅喜欢城市新兴的文化市集、后备箱夜市,而且喜欢传统的乡镇大集、休闲夜市。苏州的双塔市集、杭州的武林夜市、北京的潘家园夜市等多个城市的较成熟集市,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受到年轻人青睐。

不同类型集市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文化生活,同时有助于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政府近年来致力于集市等消费集聚区的布局,结合社区生活圈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县域商业建设、文化旅游发展、提振消费等,培育创意市集、便民生活圈市集、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公布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已先后遴选出共345个集聚区。

集市热可以说是当下消费新趋势的缩影。年轻人为什么热衷“赶集”?集市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回答,一方面可以深化对消费业态的理解,在数字新业态之外,线下消费同样可以催生新兴业态,拥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对年轻群体的理解,年轻人不仅是集市的消费者,而且作为生产者参与到集市经济,背后反映的消费动机和生活方式新特点值得研究。

“集市场景”:打造消费新业态

历史上,集市是居民集中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场所,是非常重要的基层市场。早期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就很关注集市,将之作为研究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抓手。①当现代商业发展起来之后,加之城市化进程,传统集市逐渐被商店、超市等现代商品流通系统代替,并且农贸市场、夜市可能带来交通拥堵、商品质量、食品安全等治理问题,因此这些传统形态的集市一度在很多城市被取缔。在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集市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但到了世纪之交,传统集市以城市更新、便民集市的形态再度兴起。②

在我国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城市夜市、农村大集焕发新生,同时文创、非遗、环保、咖啡、美食等新型集市出现,不同形态集市都吸引了年轻人参与,“赶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集市的兴起与城市治理思路转变和相关政策支持有关,但更根本的原因还是集市业态拥有的独特优势,从空间营造和文化营造不同维度搭建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系统。

在空间营造维度,集市通过社区规划、硬件设施等物质配置,构建本地化、开放表达的消费空间。作为重要的城市景观,集市在区域位置、空间形态和开放时间上都有一定设计。③集市空间营造主要受到城市规划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但是当代集市更加注重本地文化习俗传续,鼓励日常化、人性化、开放性的表达,增加城市魅力。一些集市位于景区附近,如杭州武林夜市在西湖景区附近,沿路一长排的摊位代替了白天快速的车流、匆忙的行人,挤满了小饰品、扇子、编绳、手工玩偶等商品,空气中弥漫着烧烤味、水果味、花香味,人们在此可以感受日常生活的幸福,也可以探索风土民情。一些集市坐落在购物中心附近,以手作、书籍、小食为主要产品,为现代化商业补充人性化、创意化气息。还有的集市位于特定主题街区,如苏州双塔市集位于历史文化街区,既有体现“老苏州”文化的市集,又有现代感的店铺空间,融合了历史文化底蕴、市井松弛感和潮流时尚感。街区、摊位、物品、自然环境等时空维度上的物质配置,加上消费者人群,使得集市构成独特的城市景观。集市的空间优势突出体现为开放性和公共性。不同于大型商场,集市里扁平化的设计、一览无遗的摊位以及较为实惠的商品,构建了更加富有亲和力的消费空间,到了集市不可避免要与人沟通交流,从而增强了社会互动。

在文化营造维度,集市通过意义阐释、氛围渲染等文化配置,构建了本土化、富于流动性的消费文化。传统上,集市就是居民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空间,商品作为载体、消费作为实践,集中展示本地风土习俗和文化特色。当代社会中的集市,特别是非遗文创集市、青年文化集市,具有较强文化寓意,有助于强化文化认同。此外,看似日常化的夜市、早市,实质上传递了本地生活方式的文化内涵。比如,沈阳百年造化大集展示冻梨、铁锅炖、虫草鸡等东北特色美食,还举办高跷、秧歌、皮影戏等演出,跟摊主的聊天互动也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东北人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这种烟火气的氛围营造让人感受到生命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喜欢赶农村大集——与紧张、复杂的都市生活不同,农村大集很松弛、很朴实,而且以实惠商品为载体,年轻人在其中感受到情绪的抚慰,赶集成为一场实实在在的疗愈。

集市在空间和文化维度营造一种消费场景,打造实体消费新业态。集市依托城市特色街区及相关的城市更新项目,集中展现本土文化习俗,主题化的设计能够吸引不同兴趣群体,既有利于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又有利于丰富本地居民休闲消费。特别是,集市业态的显著特征在于空间性和公共性,弥补了数字消费业态缺乏体验感的不足,并且伴随集市在城市不同区域多点出现,这种消费新业态同样能够提供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各类商品和服务。

“共享美学”:提供情感性和社会性连接

年轻人喜欢逛集市,直接动机是对理性化、个性化消费的追求。不同于大型商业消费场所,集市提供的商品更加原生态,剥离不必要的符号价值和“智商税”,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更深层次来看,年轻人热衷“赶集”反映出一种从“孤独美学”转向“共享美学”的努力。“孤独美学”本质是年轻人在高压力、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中寻求生活本真的无奈之举——面对压力和困境,年轻人比较直接地将其归因为密集社交,于是选择独处,希望能找到初心想法、体会生活本真,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往往没有带来精神满足,反而加剧了焦虑和苦闷。时下,年轻人自发开始“赶集”,参与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较低,可能在通勤路上、家附近,但是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和集体生活,与他人分享兴趣、想法甚至能帮助到别人,从而获得情感满足,这种“共享美学”或许是应对高压力、快节奏生活的更好出口。

集市提供情感性连接,通过共享兴趣和体验增强情感满足。近年来,青年愈发重视自我感受和个性化体验,在文旅领域兴起小众旅游、反向打卡,在日常生活领域则涌现“赶集”消费。这种自我感受和个性化体验需要在与他人的讨论中得到理解——被自己和被他人理解,尤其是在公共空间中的展示,集市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分享讨论兴趣和体验的平台。有的年轻人喜欢赶集因为能淘到原创和小众的物件,还能欣赏到符合自己品味的音乐和手作,年轻人愿意为个性化的故事和体验买单,即时下流行的所谓“情绪价值”。还有些青年亚文化集市,比如二次元集市、卡牌潮玩集市等,参与者通过商品讨论、测评、交易等“展演”(performance)分享兴趣和体验,有时还要面对来自“小白玩家”、路人的提问,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阐释中深化认同。可以说,集市以共享兴趣为载体,组织起市场交易、产品讨论、知识解释等多种“展演”,与他人的连接是富于情感张力的,增强参与者的情感满足。

集市提供社会性连接,通过了解和强化共同体强化归属感。集市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了解“附近”社区,了解所在城市。人们向往美好的远方,但往往忽略“小而美”的附近,很多时候觉得附近非常熟悉、不用去了解。在这个意义上,城市漫步、集市游等消费新趋势更像是生活方式运动,提醒人们关注和参与本地社区。城市层面,特色集市是了解本地风土民情的窗口,如北京的潘家园夜市、苏州的大运河姑苏民俗市集,那些神秘的故事传说、布满使用痕迹的老物件、非遗工艺制品,都在诉说一座座城市的历史传奇,无论对本地居民还是新市民来说,都能点燃自豪感和归属感。社区层面,小区附近的跳蚤市场、夜市是了解所在共同体的窗口,第一次见到的邻居、交换的闲置物品、讨论的生活经验,都让共同体更加具象化,有助于增强社区感。特别是社区层面的集市,提供一种超越日常惯例的方式认识“附近”。不同于在日常生活的通勤、接孩子、买菜做饭等惯例琐事中认识附近社区,集市在熟悉的区域、熟悉的群体中构建出一种新鲜的场景,鼓励人们放弃理所当然、打破偏见,重新认识“附近”;尤其新兴生活方式主题的集市,如可持续生活集市、户外运动集市,更能够起到重新认识、再燃火花的效果。集市依托本地文化习俗和特定地理区域,提供一种超越日常惯例的方式认识附近、重建社会交往,这种社会性连接有助于强化共同体感和满足感。

“创业社区”:营造独特生活方式

集市本就有自产自销的传统,这一特点也沿袭到当代集市,其中一部分参与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创业者。一方面,集市的生产经营成本较低,为生产者和创业者创造风险较低的环境;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集市中的生产经营者更多出于生计摆摊,当代集市中的生产者和创业者更多出于兴趣爱好,既将集市作为交易平台,又将其作为兴趣社区结交志同道合者。

当代青年更加强调工作与生活平衡、工作与兴趣平衡,工作选择与生活方式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业态新职业成为很多青年的就业选择,集市摊主跟新职业群体有着很多交叉。比如,有的手冲咖啡摊主同时是平台上的美食博主,有的手工制品摊主将创作“后台”搬到经营“前台”,再加上平台网络直播,实现线上线下同时营业。特别是在常态化集市和主题化集市中,由于区域相对固定或者兴趣相对集中,创业者之间、创业者和消费者之间更容易建立联系和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在这个意义上,集市不仅是交易空间,而且是创业者社区,还是简单版、流动版的创业园区。同时由于工作和兴趣的紧密联系,创业社区中既有生产又有生活,既有工作又有兴趣,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迎合了当代青年的需求和价值倾向。

集市的“创业社区”功能得以实现,除了具有社会基础,还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持。许多城市推出“青年市集”“青创集市”,在交通便利区域打造青年微创业孵化平台,招募创意摊主,给予免物业费、提供创业资金、技能指导等支持。这种具有系统规划的集市更容易取得成功。比如,重庆共青团打造的“青创·熊猫集市”,集美食、文创、潮玩、公益于一体,五一期间日均客流量高达3万人次。

充分发挥集市的积极作用

很长时间以来,集市都在非正规经济的范围内被讨论,而当集市在新形势下再度兴起,更应当在新兴消费业态、新兴生活方式的范畴内被讨论。更重要的是,再度兴起的集市与青年紧密联系,无论传统大集,还是新消费场景下的集市,青年都展现出对集市的热情,关于“赶集”的分析对于理解当代青年的生活、消费和就业有着重要启示。

本文认为,年轻人热衷“赶集”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生活和休闲需求,更深层次反映的是摆脱消费主义、对抗内卷和压力的努力,为追求本真和自我找到一条出路。这种努力和出路不同于年轻人自我标榜或者被舆论认为的“孤独美学”叙事——指向独处、自我隔离的虚幻美好,而是更体现出一种“共享美学”叙事,愿意通过兴趣和消费建立起情感性、社会性的连接,继而形成兴趣共同体或创业共同体,在公共生活的参与中安放内心、追求意义。目前集市消费仍处于萌芽阶段,“赶集”可能只属于一部分年轻人,也可能只是年轻人生活实践的一小部分,无论如何,让青年自身和社会都看到了追求本真和自我的另外一条道路。

充分发挥集市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发挥集市作为新消费业态的作用,有序规范的同时提供更加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助力发展文旅提振消费;另一方面发挥集市作为就业创业平台的作用,给予资金、优惠政策等扶持,孵化青年创业、助力青年就业。青年工作中,也可构建类似集市这种以兴趣或消费为载体的青年公共生活空间,常态化聚集青年、吸引青年,更好引导和服务青年。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数字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2023YZD051)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城镇居民绿色低碳社会生活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2ASH012)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张青仁:《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从模式争论到立场反思——对杨庆堃和施坚雅集市研究的比较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②孟璠磊、郑雅娴:《20世纪以来英国伦敦集市空间演变与更新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24年5月。

③高芙蓉、李和平:《基于文化景观视角的城市传统集市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9年第5期。

责编/李丹妮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