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8月18日《3600万建客运站,10年未启用》一文报道,黑龙江绥化市王先生来信说,黑龙江绥化东城客运站作为绥化市向社会公布的惠民工程之一,总投资3600余万元。然而该工程2015年建成后,一直未启用。市民搭乘长途汽车仍在破旧的老客运站,站内破旧不堪,客运车辆挤占道边运营,十分不便。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推动新站使用,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出行环境,让公共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
此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调查》栏目报道:山西稷山县部分村庄投入不少资金建设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事件曝光后,当地迅速整改,并对失职人员严肃问责。
公厕作为城乡基础设施的“最小单元”,承载着解决群众“如厕难”的基本需求,更是民生工程建得好不好、城乡文明程度高不高的直观标尺。稷山县的案例中,将公厕这一民生工程沦为“面子道具”,锁住的不仅是厕所门,更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心门。这一报道称,据村民讲述,新建的公共厕所都不提供日常使用,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平时紧闭大门证明“管理有序”,检查时匆忙开放彰显“政绩斐然”。这种“关门政绩”的荒诞逻辑,暴露出少数基层干部对民生工程的认知偏差。
类似“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得不令人深思和反思:为啥好好的民生项目,没起到预期的惠民效果?当“交钥匙”成为工程终点,当“观摩点位”替代实际使用,让公共资源陷入从建设到闲置再到浪费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与群众获得感。
表象之下,是深层的治理逻辑困境。一方面,少数基层干部仍存有“形象=政绩”的陈旧思维,将民生工程视为晋升资本而非责任担当。有的热衷于“短平快”的表面工程,追求“立竿见影”的视觉效果,却对后期运营成本、管理责任避而不谈。另一方面,基层治理能力不足导致“重建轻管”现象。管护经费不足、缺乏专业维护团队、监督机制缺位等,使得一些民生工程从规划阶段就埋下“烂尾”隐患。
让民生工程回归本位,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刻认识到民生工程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时刻从群众利益出发,切实抓好民生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把应民之呼、解民之难的惠民工作,做到群众心坎,让民生工程真正解决群众所需所盼。
避免民生工程虎头蛇尾,还需健全长效机制。针对“重建轻管”问题,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经费,纳入基层治理网格,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民生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应有作用。要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程成效的标准,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杜绝民生工程沦为“面子道具”,更要强化监督考核。民生工程的“政绩”不在于建筑本身的规模颜值,而在于真正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不在于媒体报道的级别和篇幅,而在于百姓的口碑。要将“民生导向”充分融入考核体系当中,将群众满意度、工程实际使用率等指标纳入政绩评价,倒逼党员干部摒弃“面子工程”思维,弘扬实干作风。针对民生工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需建立“负面清单”,严肃追责问责。同时,畅通“民生工程民心评”群众监督渠道,通过“随手拍”“曝光台”等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倒逼各地真正把民生实事办成民心工程,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