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健康科普岂能沦为“流量生意”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联合多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此前,上海、四川等地先后发布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清单,明令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广告类信息,禁止将单位、个人自媒体账号委托、外包给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举措,释放出党和国家肃清行业风气、净化行业生态、维护群众利益的鲜明信号。

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推陈出新、互联网医疗加速兴起,健康科普站上“流量巅峰”。数据显示,仅2024年,某头部平台就新增1.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和370万条科普视频,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比比皆是。其中,有人把白大褂作为流量道具,把听诊器变为带货工具,让健康科普走了形、变了味,成为生意场上的华丽戏服。这些所谓的“网红医生”,在短视频、直播间侃侃而谈,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看似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实则借科普之名行敛财之实,不仅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健康科普的本质是科学传播,为何有这般大的网络“市场”和引流“魔力”?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知识需求和高质量医学科普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健康成为关注焦点。慢性病高发、老年人口增多等,使得个人和家庭对疾病预防、健康管理、慢病控制的知识需求激增。另一方面,专业医生、科研机构精力有限,难以持续面向社会生产通俗易懂的高质量科普内容,而专业医学期刊、教科书等对普通民众来说又过于艰深。由于医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普通人难以辨别真伪优劣,导致网络上大量来源不明、缺乏依据,甚或误导性的“伪科普”大行其道。正因如此,整治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必须多管齐下,既“除病灶”,更“去病根”。

加大互联网科普乱象整治力度。完善法规与负面清单,禁止以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直播带货、变相推销药品器械,医务人员开设健康自媒体账号需经单位审批,医疗机构须对医务人员健康科普行为进行担责,倒逼机构加强内部审核管理。

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网信、公安、卫健、药监等部门要加强协作,联合打击“伪科普”及AI造假,严惩“网红医生”违规牟利,重点整治假借科普直播带货、高价开药、线下引流等行为,对涉事账号永久封禁,对涉事医生纳入“黑名单”管理。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实施资质审核与内容分级管理,对医疗健康类账号进行资质认证,未经认证者禁止发布专业内容;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永久禁言等措施,并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共享机制,从源头上遏制“伪科普”的产生与传播。

持续加强优质健康科普供给。从政府层面看,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第一批新媒体账号已发布,公众可通过“健康中国”“中国健康教育”等公众号,获取权威健康科普信息。从学校层面看,一些高校已经开展健康科普工作,如首都医科大学开展科普项目选题征集,入围作品通过官方公众号等进行对外展示传播……政府、高校与社会同向发力,聚焦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健康问题,不断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供给,将大大压缩“伪科普”的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让“伪科普”失去流量、失去土壤、失去市场。

健康科普绝非买卖生意,岂能沦为“流量生意”!每一件白大褂背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而非对利润的追逐;每一次医学知识的传播,都是以科学为锚点,而非以流量为风向。让健康科普回归科学本质,不仅需监管的利剑、平台的担当,更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内容,让科学知识“靠谱又有趣”。唯有“去腐”与“生肌”并重,才能杜绝“流量生意”,重塑天朗气清的网络健康科普生态。

[责任编辑:王卓怡 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