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论坛 > 正文

【思政实践】如何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作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直接宣讲者和传播者,高校思政课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必须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所谓“传道首先明道信道”,引导思政课教师理论走进实践,是应对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思政课教师发展的“补缺之策”,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学习中研”,在“实践反思中修”,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宣传教育成果聚合力、激活力、出效力。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是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更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进步的主渠道。可以说,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不仅应该要有“真学”的意识,而且要有“真懂、真信、真用”的自觉。然而,在“应然”与“实然”之间仍然存在的鸿沟,无形中弱化了教育的价值和成效。一方面,出于我国教育体制和学习体系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思政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遵循着“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路径,从学校学习毕业,随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理论到理论”的痕迹非常明显。再加上传统教育中思政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大多有着“读万卷书”的理论积淀,但缺少“行万里路”的实践理解,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借助社会实践的积累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更加“接地气”的方法和语言,使理论宣传教育成果聚合力、激活力、出效力。

情境化体验提升教师的理论自信

实践负载理论,不仅是理论的来源,而且是深化理论认识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教育、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力军,应当真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真信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并在真学真信中筑起理想信念之“塔”,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当代价值的充分理解和认同。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理论怎样才能说服人?理论如何才够彻底?当前处于“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加多元开放,如何在新媒体的战场上让主流价值占领高校舆论主阵地,这是思政课教育必须正视和深入思考的问题。其实,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的过程。当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重点的“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小康教育等,都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中。因此,组织思政课教师在革命和建设中有代表性的地点开展社会实践,通过情境化体验式的真看、真感、真实践,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助于增进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理论的深入理解,更好地坚定自己的理论自信。

让思政课教师有更实在的获得感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处在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一线,同时也始终处于高校这一特殊的场域,通过社会实践,其获得感的显现不仅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坚定、理论的自信自觉,而且应当是包括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内的业务素质的增强,最终有助于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方面,就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而言,其获得感的显现是教学自信的养成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高校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对思政课教师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在政治上要立场坚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可以说,通过实践培塑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的前提,获取的历史和实践资料是丰富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挖拓的教育和社会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持。另一方面,就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而言,其获得感的显现是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增强。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是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搞好科研的源头在于社会实践,研究若离开实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流于形而上学的思辨,失去真正的“问题域”和“现实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让理论走进实践,就是帮助思政课教师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品质,激发思政课建设永葆生机的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交锋的大环境下,思政课教师还肩负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借助社会实践,基于问题导向和现实观照开展研究,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理论之于实践教育教学的批判作用、规范作用和指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深度和水平,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作者:桑雷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