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现途径。回顾新中国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关键就在于擘画蓝图、科学引领。而今,站在决战决胜和收官之年高起点规划下一个五年规划,需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将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让“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造福人民的行动中。
察民情、汇民意,下好“十四五”规划“先手棋”。“十四五”规划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意义重大,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扛起政治责任,准确把握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加符合发展的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的关键,练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积极为“十四五”规划建真言、献良策。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用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采取随机调研、蹲点调研、专题调研、走进田间地头、走访千家万户的方式,清晰把准群众脉搏,弄清群众盼的是什么,听清群众议的是什么,摸清群众缺的是什么,为科学决策提供真实依据。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多渠道、多角度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党外人士等群体对“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建议,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形成合力,让国家的大政方针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既有理论又含实践,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具体性。要瞄准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坚持“小中见大”、“点面结合”,精研深思细悟,揭示规律、把握本质,将有见地、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纳入规划征集中。
集民智、护民利,把准“十四五”规划“方向舵”。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把人民的幸福置于规划蓝图的中心位置,科学谋划、挥毫泼墨。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做决定、定决策时换位思考,在人民群众中寻找真理和答案,问出人民的期盼、问出政府的奋斗方向。要真正“沉下去”,与群众拉家常、话冷暖,在动态掌握他们的实际生活状态后,准确了解人民的“急忧愁盼”和实际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坚持“靶向治疗”“对症下药”,理清攻坚突破的思路办法。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一些“死角地带”,发现影响群众生活比较突出的问题,以提升群众幸福感为目的,纳入编制规划事项。
聚民心、纾民忧,打好“十四五”规划“组合拳”。“十四五”规划的是五年,面向的却是百年。广大党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革命之路尚久,同志仍需努力”的紧迫感,客观面对当前形势、机遇、挑战、需求,使“十四五”规划有序衔接“十三五”规划,不断解民忧,聚民心。要把顶层设计和听取基层实务相结合,既要坚持顶层设计为引领、把方向、定框架,又需要充分听取地方、基层、企业等各方面力量的意见、建议,统筹好听取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和基层经验,科学化解基层和发展中的困难。规划编制过程要坚持公开透明,及时向群众公布规划编制进程与编制内容,既可以督促相关人员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参与编制,又便于让群众拿着“放大镜”审视其内容,把被忽视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把不足的内容“拎出来”修改,使“十四五”规划更具前瞻性、执行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为有力应对发展形势提供强有力的纲要框架支撑。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民心”凝聚“十四五”规划“民力”,谋好篇、布好局,再绘五年美好蓝图。(作者:田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