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时事洞察 > 正文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2)

三、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沿海和内地发展的关系。重点是要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指南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发展也必须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去推进。一是创新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各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技术创新系统,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东部地区继续发展创新引领作用,并带动中西部地区实现创新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主要是应促进实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只包括全国各大区域协调发展,各区域内部也要实现协调发展,并且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各区域需针对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通过改革实现要素在区域内有序流动,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三是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只是实现经济总量上的均衡,同时还应注重实现绿色发展,实现有质量的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特别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四是开放发展。开放是发展的动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经济开放发展,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应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促使东部优质资源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发挥引领作用,并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合作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五是共享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全国各区域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特别是要缩小过大的区域发展差距,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短板,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发展。这实际上就体现了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体现共享发展的要求,通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让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都能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2.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为加快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应重点采取以下思路及对策:第一,进一步促进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是促进区域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在各区域间的优化配置。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与突破,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行为更加活跃,形成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

另外,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应注重发挥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形成要素流进的洼地。为此,应进一步改善交通、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同时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健全市场法律制度,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第二,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但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还应有效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实现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首先,有效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到目前基本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十八大报告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十八大后,我国在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又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这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政府应完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机制,协调各区域、各部门利益及关系,有效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实施。其次,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区域差距除了表现为收入差距外,还突出表现为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及规划过程中,应适当向中西部倾斜,如可将更多的公共事业机构、设施和项目安排到中西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鼓励支持广大中西部地区切实抓好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社会建设投资,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