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上各个方面,上海显然差距不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0.9%……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
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系列课题研究中,对包括上海在内的9座世界级城市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进行了研究,其中的测评涉及基础资源实力、营商环境硬实力、营商环境软实力和创新驱动力。测评显示,上海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此外,该项目认为上海的“短板”还体现在高等教育绩效较低。虽然上海高校很多,但人才的培养效率不高,留学生数量和质量远低于北京。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名单,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中,北京、广州、武汉位居前三,上海仅列第四。相比之下,虽然上海有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知名高校撑场面,但是人才供给总体却弱于其他三座城市。所以,如何在教育上持续发力,对于上海来说任重道远。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血管,如果血液运行不畅,城市的活力也堪忧。面对快速的发展,上海交通的短板明显。对于上海来说,如何通过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创新产品的扶持,来不断舒缓城市交通拥堵,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重点工作。
目前,上海在全球城市规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可知可感的数字化目标,比如“城市平均通勤时间不大于40分钟”“保证每个社区生活圈内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开放空间的5分钟步行可达率达90%以上”“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至2040年,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相信随着这些目标的实现,上海市民的幸福感会进一步大幅度提升。
全球城市引领新使命
■ 半月谈记者 叶锋 叶健 陆文军
为了更好地建设全球城市,上海市也立下了一座城市的“军令状”。最近几个月来,上海陆续发布文件和规划,为上海建成全球城市不断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而不断取得的进展也为其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样本。
未来25年的“军令状”
城市发展不是见招拆招,必须要高瞻远瞩,纲举才能目张。
为更好地实现上海全球城市的角色,上海制定了一系列的细化目标。7月份,上海发布了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城市规划引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历史风貌保护、城市有机更新、环境保护和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等八大方面,提出了42条具体而微的实施意见,为2020年前的上海城市发展划定了框架。
在这些实施意见中,可量化、实打实的目标随处可见,例如PM2.5浓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单体预制率超40%、五年内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55%、轨道交通承担公交的六成等等。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对于代表“城市良心”的地下管道,上海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5年内建成1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预留地下物流、水资源储蓄、能源输送功能通道。
如果只考虑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上海堪称全国最大的城市,而且,随着上海的不断发展,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继续涌进这座城市。反观其他世界大城市,规模无不小于上海。志在建成全球城市的上海,其治理难度可谓空前。
随着关于2040年的规划草案浮出水面,上海自我划定的红线——人口稳住和用地负增长格外令人瞩目。“力争至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并作为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的动态调控目标”“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