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金融,上海在科创、贸易等领域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港口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而依托上海港建设的自贸区,也持续迸发出日新月异的活力。
上海市官方表示,扩区后的自贸区,以1/10的面积,创造了浦东3/4的生产总值;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
如果说上海的贸易优越性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那么科创中心地位的巩固,则得益于上海持续不断的努力。
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分别达到4.7万件和1.8万件,同比增长20%和5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一年近千亿元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2015年上海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各类科创园区的建设此起彼伏,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海在互联网行业更是奋起直追、不甘人后。
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报告显示,上海市互联网百强企业的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如果说,互联网百强企业体现的是过去和现在,“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企业体现的则是未来。相关数据显示,上海的“独角兽”数量已占到全国的27%。这表明,上海互联网行业仍处于上升期,未来的表现将比现在更加抢眼。
天使投资人朱啸虎表示,虽然上海的互联网创业企业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上海的创业者成功率更高,上海的创业环境也更加规范。而作为创业者,“独角兽”点融网创始人郭宇航则表示,“我选择上海为创业地点的主要原因是上海是金融中心,市场化程度高。我们创始团队以国际化和海归为主体的结构、规范自律的企业文化,和上海的城市特征更为契合。”
上海要成为真正的全球城市,不止体现在经济总量和空间布局上。“如果不具备文化软实力,没有人会轻轻松松让你当全球城市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说。王战认为,“江南文化和江南经济18世纪以前是空前繁荣的,而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后留下来的精髓。所以,要成为全球文明城市,在国内,上海是非常有基础的。”
上海地标——徐家汇,正进行着新一次的华丽转身。根据上海相关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要求,徐家汇将侧重文化与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业等融合发展,对标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都会的文化核心区域。
向目标迈进,上海离全球城市还有多远
曾几何时,上海曾被西方人称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大城市。如今,远东第一大城市已不足以形容上海的雄心。从现在起步,到成为下一个全球城市,上海还有哪些路要走?根据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权威排名,在伦敦和纽约之后,上海与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处在第二梯队,离这“两强”尚有明显差距。
以伦敦为例,有“一平方英里”昵称的伦敦金融城,创造了全伦敦14%和全英国3%的财富,是伦敦作为世界金融重镇的象征,更是欧洲乃至世界金融业的中心。从环境来看,伦敦保持了对商务的开放性,并且以适宜的管理、税收和用工政策等优势而成为企业全球市场布局的选择。从积聚与规模经济效应来看,伦敦拥有欧洲高级别的资本、知识和技术流。从劳动力市场与人才来看,伦敦有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和具有多种语言与文化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从城市文化来看,伦敦是一个适合生活与居住的城市。
伦敦拥有大批国际人才,使用上百种语言。伦敦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号称博物馆之都,拥有的博物馆数是纽约或巴黎的两倍之多。伦敦每天都有数目众多的文化活动,平均每天举办的艺术活动多达200多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性和高附加值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伦敦的城市软实力,成为伦敦走向全球城市的重要路径之一。
另外,伦敦周边还拥有世界级城市群,很好地承接了“外溢”自伦敦的人口和产业。此外,伦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伦敦虽然人口密集、土地稀缺,但绿地规模却很大,伦敦外围的环城绿带,平均宽度8公里,最大宽度达3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