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新定位
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提出要“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上海全球城市的这一目标定位,既是国家战略所需,也是自身发展使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更代表着国内大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至2020年)》提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国家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也强调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海“国际大都市” 和“四个中心”的城市目标定位取得了显著进展。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指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并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介绍,这一新总体规划深化了全球城市的内涵和功能支撑,侧重优势整合与短板提升,强化对外影响力和自身吸引力塑造,从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魅力三个维度,明确上海全球城市的具体发展目标。
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体现了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城市文明的新坐标。
在竞争力方面,“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上海的目标包括“率先在国内实现超大城市能耗与碳排放总量的下降”,以及“率先建成公交都市”等;在城市魅力方面,上海将“不断增强全体市民和国内外来沪人士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同时“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此外,规划还提出了一些明确的约束性指标。
周振华认为,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上海迈向全球城市是世界经济格局大变动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大国家战略。
建设全球城市,上海有什么还缺什么
■ 半月谈记者 陆文军 叶锋 叶健 梁希之
建设全球城市,在通往世界名城之路上,上海自身有哪些优势,还有哪些短板要补?半月谈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定位全球城市 ,上海底气何来
英国著名智库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012年开始,在由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主要城市构成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关联网络中,上海、北京已跻身其中,上海已经超过了东京排到了第六。
谈到上海,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金融中心。金融基因从19世纪开埠时,就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深深埋下。君不见“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列坐其间的均为当年各大银行的百年建筑。现如今,新的一代金融企业又在这些标志性建筑中继续奋进。而在陆家嘴,新崛起的上海中心更是代表着日新月异的上海新高度。
上海的金融地位并非浪得虚名,而是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1400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2.5倍;同时,国内外各种重量级金融机构和项目先后进入上海。例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落户上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成立上海分公司,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开业——这也是首个总部设在上海的国际金融组织。2015年底,国务院批准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478家。
正是基于这种底气,上海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才敢于公开表示,“上海已经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向着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们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全力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