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白岩松: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3)

  4.莫讳谈死亡

另外一个问题是大家都忌讳谈论死亡。从草原上来的我觉得很奇怪,这有什么不可谈论的?谈多了就会免疫,慢慢就会尊重科学。

余华在最新的《收获》上写了一篇文章,有一个细节令我很感兴趣。余华当初在浙江时是医院的子弟,那个时候医院和家属宿舍都在一块,他家的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所以他见惯了,免疫了。夏天浙江太热了——终于有一天,余华找到了一个最凉快的避暑地方:太平间。每天中午他都到对面看看,只要床上没人就去睡会,绝大多数睡得很舒服,但也经常被家属给赶走,因为有人要送到这个床上。

当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那么忌讳死亡,谈论死亡更多一点,人们慢慢就会免疫,更理性地看待它。就像余华敢睡在太平间,一个孩子都能不产生畏惧,就因为他见过太多。而中国人如果要谈多了,慢慢也就会去了这个忌讳。

 其实每天都有走的人,人来人往。但平常生活中没有人谈论死亡,我们假装不知道有死亡这回事,仿佛不存在一样。我们在世俗生活中有意识地阴暗化、边缘化了整个身后事。

有一次我在上海,我们有一个同事突然去世了,运不回北京。然后杨澜我们几个就紧急在上海想办法在那里办告别仪式,后来才知道龙华的殡仪馆不加塞排队根本没戏。最后我们临时在早上六点半还是七点,给了一个小时,就是趁人家下一个来之前赶紧弄完。这才知道原来死亡是需要加塞的。

所以面对这四种人,医生的挑战是巨大的,需要我们把医学更多地当做科学。讨论死亡是一个开头,要做很多的事情,否则我们谁也受不了这种庞大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另外,储蓄健康要比储蓄金钱重要得多,争取让中国人在越来越高的预期寿命的前提下以健康的状态靠近它。现在离它的年头有点长,我觉得我们的健康生命离76岁可能稍微有点远,逐渐靠近它才是最佳的状态。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白岩松   死亡   教育   死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