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文化激进主义的矛盾与局限(5)

新文化运动百年沉思

在中国文化史上,新文化运动实为“旧文化”与“新文化”之分水岭,它以其震古烁今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转型,成为古老的中华文化“旧邦新命”的古今之变的伟大界标。在中国崛起而迎接伟大文化复兴的新世纪,新文化运动拥抱现代而变革传统之划时代的深远意义,正日益凸显。

一百年来,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而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激进主义思潮的衰落和思想界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反思,“儒教与现代性”二元对立的五四命题广受质疑,而东亚式“儒家资本主义”“儒家民主”等东西调和模式则被视为证伪五四反儒命题的实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当代东亚儒学发展的命题并不能否定新文化运动之儒教批判的意义,而且此“儒家”并非彼“儒家”,主张“儒家资本主义”“儒家民主”的当代学者,其所谓“儒学”与五四启蒙学者所攻击的儒家之纲常名教、家族制度、独尊儒术并非一回事,后者更多属于儒学僵化和腐化的糟粕。质言之,五四启蒙学者的反孔与当代学者的尊孔,其对于儒学都是高度选择性的,对“儒学”不能笼而统之一概而论。

文化激进主义之阙失

百年回眸,新文化运动之反儒思潮的阙失亦显而易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思想革命。五四知识分子之激进主义新文化观的一大阙失,是林毓生所揭示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思想模式。对于林毓生的五四“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命题,很多欣赏新文化运动的国内学者并不以为然。他们举出很多陈独秀、胡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情性观点,作为否定其“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例证。其实,林毓生所谓“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是陈、胡、鲁等五四知识分子的一种激进主义思想模式,这并不否定他们对某些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毋庸讳言,新文化领袖陈独秀之除旧布新的新文化观当然是一种典型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思想模式。他主张:“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牵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31尽管陈独秀对儒学的攻击主要限于纲常名教,但他认定此即孔教的本质,故对孔教必须整体废除之。

儒学是中国文化之骨干。儒学以其中和性、包容性和整全性,以及其植根于古代宗法社会礼乐传统之血脉,而成为一个统整中国文明的整全性价值系统。儒学博大精深,其内部具有丰富多元的价值和功能,除了意识形态化的帝国儒学,还有伦理儒学、心性儒学等。儒学不仅蕴含人文主义之普世的道德价值,而且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质。因而,新文化人将儒教化约为帝国意识形态之“礼教”,并对其粗暴地予以全盘毁弃,则显然以偏概全,矫枉过正。新文化运动之“打孔家店”,批判帝国儒学和宗法礼教,无疑具有古今文化转型的深远意义。但其进而诋毁孔夫子,全盘蔑弃儒学,则玉石俱焚,大谬不然。五四激进知识分子将欧化与传统视为黑白二分、善恶对立的二元文化整体,源于一种整体主义思维模式、庸俗进化论和革命神话杂糅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意识形态。陈独秀将儒教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认为孔教与欧化水火不容,势不两立。这种整体主义孔教观源于一种化约主义,它将“孔教”与“礼教”划等号,而将儒家伦理中普世性的人道价值悉归为世界伦理的公分母。这样,孔教只剩下以“三纲五伦”为中心的宗法封建伦理。陈氏进而以新陈代谢的进化论之名义,宣判了孔教这一古代宗法封建伦理的死刑。这种简单化的孔教革命观,将儒学这一中国文化之精神内核一笔抹杀。儒学博大精深的整全性价值系统,蕴含中华文化精神之精华,为中华文化认同之基础。儒学大于礼教,而礼教决不等于儒学之全部,而且即使礼教中亦不乏普世的伦理精神。当新青年派拥抱现代文明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毅然进行孔教革命时,他们注重的是文化之古今之变的时代性,而并未虑及文化之中西之别的民族性。在陈独秀欧化主义之新文化模式中,并无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位置。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之重变革轻认同的阙失,源于其重时代性轻民族性的进步主义文化观。

现代化的文化转型,是一个“变革”与“认同”交织的辩证过程。启蒙时代是一个除旧布新的变革时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时代的思想革命,而非学术运动,其思想与历史之局限离不开革命时代之时势,我们自不必苛责前贤。作为一场思想革命和伦理革命,新文化运动之重变革轻认同的倾向在所难免。正如法国启蒙运动一样,这种顾此失彼的启蒙策略与思想取向亦为大转型的时势使然。五四时期梁启超、杜亚泉、梁漱溟等所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表征着中国文化转型中“认同”主题的凸显。按照冯友兰的分类,梁漱溟亦属于新文化阵营,为不同于陈独秀等左翼新文化派的“新文化运动的右翼”。梁氏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进步史观,将中国、西方、印度之文化归为三种文化路向,并预言世界文化的未来将是孔学的复兴。梁氏的孔学复兴论可谓对《新青年》反孔教运动之激烈反传统主义的反拨和补正。

90年代以降,随着“革命的世纪”之落幕,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主义思潮盛极而衰。崇尚孔夫子和儒学的尊孔思潮方兴未艾,成为五四时期梁漱溟“孔学复兴”孤独预言的世纪回响。在崛起的泱泱大邦,“寻根”的中国人正在回归古老的儒家传统而寻求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中国历史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百年中国,文化思潮之激进与保守、反孔与尊孔两极振荡,其“变革”与“认同”的主题变奏,表征着中西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曲折历程。

注释

1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

23易白沙:《孔子平议》(上),《青年杂志》,1卷6号。

4易白沙:《孔子平议》(下),《新青年》,2卷1号。

5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新青年》,2卷2号。

6陈独秀:《再答常乃悳》,《新青年》,2卷6号。

7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2卷3号。

8吴虞:《致陈独秀》,《新青年》,2卷5号。

9胡适:《〈吴虞文录〉序》,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10页。

10胡适:《〈先秦名学史〉导论》,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6册,第10~11页。

1112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

13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12页。

14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

15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新青年》,2卷6号。

16吴虞:《说孝》,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68~369页。

17吴虞:《说孝》,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一卷,第370页。

18192021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2卷4号。

2223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2、94页。

24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25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文化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26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2页。

2728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第45页。

29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第464页。

30张五常:《国家六十有感》,http://blog.sina.com.cn/zhangwuchang,2009年10月1日。

31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5卷1号。

责 编/马冰莹

The Conflict and Weakness of Radicalism

—Contemplation at the Centenary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Gao Like

Abstract: Through the periodical New Youth, the anti-Confucian New Culture Movement tried to smash the shackles of the imperial Confucianism on people's thinking and end the orthodox authority of Confucius and Confucianism, thus becoming a watershed between the "old culture" and the "new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r Confucianism, this Movement is also a modern reform aiming to eliminate the outdated ideas and promote the new, and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tial. The radical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saw Europeanization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 as two completely opposing paths, and stressed reform and belittled recognition of the tradition due to their progressive cultural view which places emphasis on the times and ignores the nationality. During the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Movement, the cultural trend have been radical or conservative intermittently, so have been the anti-Confucian and pro-Confucian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call for change" and the "respect for the past", which illustrates the twists and turns in the road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fusion.

Keywords: New Culture Movement, Confucianism, modernity, tradition, radicalism,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高力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代思想史。主要著作有《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求索现代性》《五四的思想世界》等。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激进主义   新文化运动   文化转型   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