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文化激进主义的矛盾与局限

新文化运动百年沉思

【摘要】《新青年》冲决帝国儒教之思想牢笼的反孔教运动,以终结孔子及儒教的正统权威,而成为中国文明史上“旧文化”与“新文化”古今之变的分水岭。就儒学而言,新文化运动亦为一场现代儒学之除旧布新、去芜存真的革新运动。五四激进知识分子将欧化与传统视为黑白二分、善恶对立的二元文化整体,其重变革轻认同的阙失,则源于其重时代性轻民族性的进步主义文化观。百年中国,文化思潮之激进与保守、反孔与尊孔两极振荡,其“变革”与“认同”的主题变奏,表征着中西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曲折历程。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儒学  现代性  传统  激进主义  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6.004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教运动,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中最为影响深巨的事件。一百年前,以陈独秀为思想领袖而围绕《新青年》杂志的一群启蒙学者,对笼罩中国思想两千年的孔夫子思想发起了勇猛的攻击,掀起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儒教批判运动。这一追寻现代性之壮士断腕式的悲壮的思想革命,成为中国文化古今转型之划时代的历史界标,其激烈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则成为中国启蒙运动最具特色和影响的新思潮。

辛亥革命以后,新生的民国昙花一现,旋即为帝制复辟的阴影所笼罩。袁世凯废除国会和宪法,并于1915年12月12日悍然称帝,改民国为“洪宪”帝制。其时,由康有为及其弟子陈焕章领导的孔教运动与帝制运动合流,复古逆流加剧了民初时局的黑暗,由此刺激了新文化运动之反孔教思潮的兴起。当共和政治的失败使陈独秀转向青年的思想启蒙时,他认识到:政治以伦理为基础,中国问题的症结在儒家礼教之旧伦理。“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①

新文化运动的孔教批判

易白沙是首举反儒义旗的启蒙学者。1916年1月,他在《青年杂志》发表《孔子平议》,揭开了反儒运动的序幕。其后,陈独秀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复辟与尊孔》《偶像破坏论》等讨孔檄文。《新青年》还刊发了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吃人与礼教》等文,以及鲁迅批判礼教的小说《狂人日记》等。胡适则在其《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一书中以“平等的眼光”研究先秦思想,将儒家归为诸子百家之一,从而颠覆了两千年来儒家“王官之学”的正统权威。一场终结两千年古典中国思想正统的儒教批判运动由此兴起。

《新青年》的孔教批判主要围绕以下几点:

儒教独尊之禁锢思想自由。易白沙对孔教的批判,矛头直指汉武以降儒学与皇权结盟之后帝国儒教垄断天下思想的意识形态专制。他指出:“汉武当国,扩充高祖之用心,改良始皇之法术,欲蔽塞天下之聪明才志,不如专崇一说,以灭他说;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②

在易白沙看来,孔子之被后世野心家所利用,不能不归咎于其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孔子但重做官而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③

易白沙主张:“以东方之古文明,与西土之新思想,行正式结婚礼,神州国学,规模愈宏,愚所祈祷,固不足为今之董仲舒道。何也?今之董仲舒,欲以孔子一家学术代表中国过去未来之文明也。”④

陈独秀反儒的一大理由,是“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⑤正是民初袁世凯和孔教会的联袂尊孔,刺激了新文化运动之反儒思潮的兴起。陈氏之反对孔教,亦在帝王以孔教笼罩天下之思想。他强调:“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又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即以国粹论,旧说九流并美,倘尚一尊,不独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⑥针对孔教会之孔教入宪运动,陈独秀指出:“今效汉武之术,罢黜百家,独尊孔氏,则学术思想之专制,其湮塞人智,为祸之烈,远在政界帝王之上。”⑦

吴虞亦反对孔教的思想专制。他指出:“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然欲坚执其学以笼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之者,势也。”⑧

胡适在为《吴虞文录》撰写的序中,赞扬吴虞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和“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此为“打孔家店”一语的由来。胡适同意陈独秀的观点,反对将孔子与董仲舒、刘歆、程颢、朱熹等后世儒家切割以为孔教开脱,在他看来,“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招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槌碎,烧去!”⑨胡适指出:“我确信中国哲学的将来,有赖于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这种解放,不能只用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只能让儒学回到它本来的地位;也就是恢复它在其历史背景中的地位。儒学曾经只是盛行于古代中国的许多敌对的学派中的一派,因此,只要不把它看作精神的、道德的、哲学的权威的唯一源泉,而只是在灿烂的哲学群星中的一颗明星,那么,儒学的被废黜便不成问题了。”⑩破除儒学之思想牢笼的路径,是使儒学从王官之学回归诸子之学。

礼教三纲之等级制专制主义。三纲为儒家礼教的核心伦理价值。新文化运动之孔教批判,主要围绕董仲舒以降以“三纲”为中心的礼教而展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陈独秀明确表达了废除儒教的伦理革命主张,锋芒直指礼教核心之“三纲”。“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⑪儒家的纲常等级制与共和政治水火不容。“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⑫陈氏揭示了儒家纲常名教之宗法专制主义与民主政治的价值冲突,其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反传统主义文化观,成为五四时期文化激进主义的核心理念。

鲁迅在其著名的讽刺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⑬“狂人”揭露了宗法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本质。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激进主义   新文化运动   文化转型   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