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

【摘要】“互联网+”,既是在信息时代中国产业转型的绝佳机遇,也将带来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转型期社会问题求解等诸多挑战。在“互联网+”语境之下,政府需要将注意力着重放在社会力量难以真正推动和促进的重量级制造业部门上。一方面用政府的指导力量推动改革,一方面促发市场导向,引入互联网这一动力引擎进行双重变奏,进行产业改造和权力置换。本文首先从政策的产生背景论证“互联网+”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同时分析“互联网+”政策的潜在挑战,进而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互联网+” 产业转型 政府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5.20.008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社会、网络政治学、中国当代纪录片。主要著作有《网络政治》《众声喧哗》《信息渴望自由》《网络为王》《数字化生存》(译著)等。

互联网正以无所不包之势将传媒、零售、物流、金融等多个行业卷入一股迅猛的大潮之中,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甚至是颠覆生态的危机。在政策层面,国家亟需提出一个整体性、系统化的产业规划,一则让国家在互联网发展方向上的战略构想得以向全社会呈现;二则驱动危机之后寻求转机的企业“闻风而动”;三则让互联网下一步应向何处去的中国想象能够有所依托。本文将着眼于宏观,梳理“互联网+”的政策背景,研究“互联网+”的题中之义,并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政策可能遭遇的挑战。

“互联网+”:政策缘何出台?

2015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0%,创6年新低;2014年度经济数据中,GDP增速7.4%,更创15年来的新低。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凸显的现实之下,产业结构升级难的这一痼疾却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钢铁、船舶、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转型迟迟难见成效。2014年《产业蓝皮书》的开篇就直指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中高端技能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正在爬坡积累的结构调整阵痛期。”①这段话隐含着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之后,产业结构升级仍处于瓶颈期的客观事实。

如果将目光转向国际,2009年以来,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德国、美国等主要国家均紧跟时代脚步,力图保持其制造业优势地位,或是倡导“制造业复兴”。它们所提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为实体制造业选择了互联网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2011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它的制定者之一卡格曼(Henning Kagermann)将工业4.0概括为两件事:“一是万物相联;二是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②2012年,通用电气董事长伊梅尔特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他在2013年来中国时谈到,工业互联网就是把智能的机器、传感器和分析工具结合起来,用一种分布式和移动的方式来达成这一目标。③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互联网   时代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