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处于通缩的时候,利息成本就更加高昂,因为名义利率减去负的通货膨胀率就是实际利率,就更难以承担,如果每个人都在尝试去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话,那金融系统也一样会收紧它的贷款和资产负债表,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紧缩,也就是说经济可能会进入一个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状况。
现在的中国经济从CPI的标准来看确实还没有进入通缩,但是如果看PPI,以及GDP平减指数,那可能已经进入到一种准通缩的状态,经济可能处于阴阳一线牵的临界状态,因此整个政策就是希望能够把经济维持在阳面,hold住的同时,就必须去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或者是调整。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到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过程中呢?笔者觉得还不能这么看,因为总体上中国的负债率还可以接受,大概在百分之两百到两百五之间,如果跟发达经济体比的话是低的,即便跟新兴经济体比的话,总体来说也是比较低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宏观资产负债表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健康的,宏观经济大致可以分成六个部门,它分别是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企业包括国企和民企;还有居民部门;金融部门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介金融机构除了商业银行,还有政策性银行,例如国家开发银行、投资银行和影子银行),最后是整个对外部门。现在的问题在于局部资产负债表确实出现了问题,特别是现在的地方政府,再就是加了高杠杆的国企部门,以及有过剩产能的企业,包括部分民企部门,这就可能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
如果不对这些部门进行清理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形成僵尸平台、僵尸企业,以及连带的僵尸金融机构,这个实际上就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后给世界的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必须主动来做一些调整,笔者用了一个比较戏剧性的表述方式,叫做中国宏观部门杠杆的“乾坤大挪移”,用它来形容整个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重新构造的过程:地方移中央,平台移开行,财政移货币,国企移民企,传统移新兴,政府移居民,商行移投行,影子移标准,国内移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