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宇,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鉴于经济仍然还处于一个下行周期中,并没有找到一个均衡点,所以新常态可能还远不是一种稳态。西谚有云“只要教会猴子需求与供给,猴子也能成为经济学家”。经济本来就是:供给=需求,如果不等,就要做些宏观调控,因此笔者个人对新常态的理解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新的需求、新的供给和新的宏观调控。
新需求
老的需求即传统意义上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新的三驾马车则是深度城市化、消费升级和“一带一路”。
先说下有效投资。老的投资主要是铁公鸡,还有房地产和制造业产能等。我们把新的投资方向称为深度城市化,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未来2.7亿农民工以及现在既有的5亿城市人口的综合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新一代公共基础设施,例如城际铁路、地铁、地下管线、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切勿妖魔化中国的投资,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相对发达经济体而言实在太低,所以短期来看投资是拉动需求的关键动力;从中长期来看,只有投资产生的资本形成才是生产函数(即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所以关键问题在于这个投资的有效性。中国经济地理存在着三纵两横的自然布局,这就是中国未来城市群同核心城市的增长格局,在这些城市(群)里头以及他们之间的投资一定是有效的。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原来计划在“十三五”开工的一些重大工程提前开工或者加速推进,通过基建特别是有效的投资和智慧的投资维持住经济增长的基本温度。所以市场也会很自然地把热点放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例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四大自贸区,以及“一带一路”的中国内部接口,包括新疆、西藏(环喜马拉雅经济带)、海西、广西等这些关键的地缘能源敏感地带上。
以前的消费是所谓“排浪式、模仿式”,未来2.7亿农民工以及已经在城市的4亿到5亿人口,总体来说可以定位成一个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他们的消费要求更高的品质,因此传统消费的升级就是品牌化、体验化,品牌的溢价包括体验式消费变得非常有空间。同样,健康服务以及一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日常化会成为未来消费的主动力,二胎经济、银发产业、养老医疗未来都有重大的增长机会。信息消费科技化、互联网化,以及休闲化娱乐化也是潮流,所以包括O2O、移动支付、文化旅游以及娱乐休闲,还有体育产业都会有较好的发展机会。谁说中国人不消费?看看国人从日本抢回的马桶盖和各种奢侈品,就可见一斑。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布局,以及如何通过扩大开放来提升我们自己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使之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服务要求相匹配。
再说说全球化4.0。以前中国出口最多的是廉价的鞋子袜子,是世界代工厂。危机之后全球化已经从3.0版本过渡到4.0版本,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断裂,大型经济体内的需求内卷,原来几个传统的市场都已经熄火了;而且由于制造国的货币都在贬值,出口竞争也更加激烈。所以现在我们希望能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让我们在整个欧亚大陆上的投资和出口提升一个量级,以前简单出口的那些产品会逐渐被包括核电、高铁、通讯、电子、家电等配套基础设施输出所替代。现在中央正在组建企业“联合舰队”,形成战斗群,开往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预期在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度、印尼等节点区域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涌现。随着“一带一路”推进,可能能够打开一个个新的市场和新的需求。同时由于还要能够解决中国海外资产保护和提升军事投射能力的问题,这也会延伸出很多在安全、投射、信息、军工等领域的新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