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基础工程建设中,“互联网+”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破解“三农”工作这一历史难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技术上的强大支撑和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全面创新。尽快把“互联网+”模式全面引入“三农”领域的重要性与种种好处,前面的各位都已经多多少少地讲到了,我再从宏观的角度补充三点,不对的地方大家批评。
一,互联网+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充分促进农村农业领域的分业分工
我国的农业经济与日本、韩国、以色列及台湾地区差不多同时起步,但现在被别人甩掉很远。我们为什么生产效率不高、科技推广不快、发展速度缓慢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农业分工分业不充分、不发达。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家庭农户从耕田、播种、灌溉、施肥、打药、到收割、储存、运输、出售等,所有的生产环节都是自己一家人干,一般不需要请人帮忙,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生产方式一定是成本最高、效率最低,也是中国的农民之所以总容易单打独斗、一盘散沙的制度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与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老是建立不起来,就因为农村与农业的分工分业不发达,社会化服务缺乏赖以生存发展的广阔市场。反过来讲,没有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便永远只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而无法形成社会化大生产。如果将农业生产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与管理节点都分离开来,让每个人专门只干自己最内行、最拿手的活儿,这种生产方式便一定是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的机制安排。农民也就不可能再搞单打独半,而必须冲出家庭、走向社会,成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高度组织化中的普通一员。
现在具备客观条件了,因为有了互联网。但我要先提醒大家,不要一提起“互联网+”就以为是“电商”对农产品流通的福音。其实,互联网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功能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持的智能农业模式,二是以互联网营销为平台的电商模式,三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这三种模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对信息技术综合集成,融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完全能够将农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分离开来,给人们以高效、优质的帮助,使农业生产不断引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从微观看,分工分业既节省人力成本,亦提高品质控制;从宏观上讲,通过对生产与管理各个节点的创新,拉长、煅粗了产业链,增添了就业岗位,做强了服务体量。所以,互联网是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先进武器,对我们在农村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促进农业繁荣、帮助农民增收,助力农村发展都将产生史无前例的驱动作用。简而言之,互联网能够让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农民群众生活的水平更加优质化,而这些正是今后我国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
二,通过互联网+的客观优势来科学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饮”。金融资本作为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在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投入越多,产出越高,效益越好。没有一定的“本钱”持续性作规模投入,农业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便是一句空话,广大农民就只能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的再生产。但是,作为金融领域“正规军”的国有商业银行早在上世纪末便已经从农村全面撤退。以湖北省为例,截止2005年底,县以下的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减少了78.3%,人员减少了43%,从而导致县域城乡金融体系的严重萎缩。即使保留了极少数分支机构,其主要业务也是揽储而不是放款。
凭心而论,国有商业银行放弃广大农村市场也有自己的满腹苦衷。分田之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变化不大,个体农户生产规模过小,技术含量低下,能否喜获丰收?很大程度上不是靠“人努力”而得看“天帮忙”。在这种原子化境况普遍和不可控因素很多的状态下,开展信贷活动网点建设投入大、业务经营成本高,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迫明显,加之农业经济的弱质性和农民群体的特殊性,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吃亏不讨好”的尴尬之中,这即是商业银行不愿意留驻农村的重要原因。假如换我当行长,恐怕也会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
为舒缓农村金融资源严重匮乏的矛盾,臭名昭著的高利贷活动如今在不少农村如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跑了很多县,月息3分的融资价格于各地农村而言似乎像是统一标准,舍此没有其他选择。这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盘剥,也造成了国家金融秩序的混乱,衍生着资本市场的风险。怎么办?“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与强大的科技支撑,并且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不断建设和广大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提高,现在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个真正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金融需求的新型体制机制安排。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对时间、空间、成本的严格约束,对推动农村金融结构性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和向广大农民服务的方式方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依托大数据为农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增信服务,为解决农村市场主体贷款难的问题提供新的多元化、多样性的融资方案;另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以手机为金融基础设施,覆盖更为广泛更大规模的农村人群,不需要传统模式中的那么多机构、人员、营业网点,可以低成本地迅速推广,金融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估计要不了几年,农村互联网金融将一定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新格局。
三,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来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水平
分田到户之后,农民的组织体系和集体观念也随之分崩离析,变成了一盘散沙。即使是想做一些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也往往很难搞得成。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早已不再搞“一事一议”了,原因有“三难”:一是开会难,需要派送毛巾、方便面和洗衣粉等物质以“诱惑”群众到场;二是表决难,农户利益不断狭隘化,彼此之间的诉求差别很大,经常在争吵中不欢而散;三是执行难,好不容易形成了一个决议,在落实中倘若有少数落后群众充当“肠梗阻”,便往往相互攀比,最后什么也干不成。虽然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都一直在致力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组织建设,但作为党和政府组织体系“根基”的绝大多数行政村的党支部与村委会,却始终就像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各类公有资产早已在一片“瓜分”声中基本上被拆零,几乎没有任何生财之道去承担向农村社会提供规定的公益事业建设与公共服务责任。虽然上级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不断地加大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事实上仍然不够维持村“两委”的正常运转,这就是村级集体组织之所以长期债台高筑的主要缘由。由于集体经济普遍与长期缺失,大事小事都得“等、靠、要”上级政府的支持方可解决,便必然导致统一经营和公益服务的能力不断弱化。村委会与党支部的战斗力以及在广大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向心力、凝聚力也自然随之不断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农村的失衡、失范和失控,并引发出一系列新的矛盾。
现在形势不同了。通过互联网与移动端手段,使得村民与村民之间、农民与村干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和迅捷。互联网具有天生的平等性与对称性,大家可以充分地平等地分享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可以平等自由地展开各种讨论,这些都是群众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落实村民自治最重要的基础与条件。同时,村“两委”也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平台,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与看法。村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村财务、村政务、村集体资产包括债务等各项内容享受知情权和实施监督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让群众及时了解到村组自治组织和村干部最近在干些什么?从中央到地方最近又出台了哪些惠农强农政策?村民可以享受哪些公益服务与公共服务?对于集体资产的管理与开发是否科学合理?集体资产的开支项目与审批程序是否存在腐败?等等。通过强有力的监督都可以很好地回答,村民也可以对村组集体的各种社会事务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贡献智慧,提高村组民主的活力与氛围,从而达到建设民主、法制、和谐、美丽农村的目的。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的事项:
第一,“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明天,但我们能不能有效地拥抱明天,还得看现在的准备做得怎样。一是绝大多数青壮年进城入镇打工之后,留守农村的“386199”部队基本上成为了农村的主流人口,谁是明天 “互联网+”时代的主体?这需要我们的县乡两级政府要做很多工作,包括加强培训、教育和引导,切实地帮助在农村的群体能够有效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二是政府应该加大对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投入,做到超前规划、超前布局、超前建设、高标准,至少五十年不落后。三是我们欢呼“互联网+”时代早日到来,但不能寄望“互联网+”能够解决“三农”的一切问题。互联网只是一个科学技术平台,是一种信息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经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我们在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让广大农民跟随市场需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实体经济。例如,“电商”固然对农产品的流通贸易能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没有扎扎实实的农业生产活动,没有低成本、高品质、大批量的农产品供应,“电商”再怎样神通广大,也终究会寸步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