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互联网是20世纪的一个伟大发明。互联网将全世界的电脑联系起来,以信息充分共享为标志的平等竞争环境的形成,改善了万众创新的条件。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农业也不例外。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微观主体数量更多,平均规模更小,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更强。
(一)“互联网+农业”的效用与挑战
互联网具有巨大的赋能作用。首先,互联网为农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的小额信贷是我们所推出来的。我的同事在做小额信贷的过程中发现,农民最期盼的不是小额信贷,而是究竟生产什么更挣钱的建议或信息。互联网的出现,能给农民提供他们最想知道的消费者的农产品需求和支付意愿等信息。再者,互联网为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必要条件。互联网、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应用,特别是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共享,将通过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可追溯而实现农产品安全。其次,互联网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互联网有助于农业企业和农场主将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目标落到实处。
同时,“互联网+农业”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农业在利用互联网方面缺乏整体战略,存在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局面。二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全国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三是农业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信息分割严重,已有的信息很难为生产提供服务。最后,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度较低。
(二)“互联网+农业”的主要任务
首先,要在国家层面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具体包括开展“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发展路线图、推动农业数据开放等内容。
再者,建立健全“互联网+农业”创新平台。构建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拓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重大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数据、农业科研人才等科研资源共享水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研虚拟协作网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协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农业科研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农村科技创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资源、科技知识等现代科技要素向农村流动。构建农业气象网络平台,开展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重大灾害监测预警。
第三,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虚拟网络,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建设智慧农民云平台,研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在线课堂、互动课堂、认证考试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
第四,建立健全互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提高农产品监管水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认证、产地准出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农产品风险评估预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能力建设。
第五,建立健全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平台。一是建立全国农业用水节水数据平台,智能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建立全国农资产销及施用监测平台,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二是建立全国农业环境承载量评估和农业废弃物监测系统,将畜禽污染治理、地膜回收、秸秆利用等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系统,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第六,建立健全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推动农产品网上期货交易、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粮食网上交易等;发展B2B模式,引导农民合作。
第七,拓展“互联网+农业”的信息服务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项目,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构建农村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开展面向基层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知识远程教育服务;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动态化管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和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信息的快速查询和服务;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形成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公卫、疾控的一体化管理与服务。
另外,还要积极建立健全“互联网+农业”走出去平台。一方面建设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特色优质农产品国际贸易;一方面建设面向目标国群体的农业技术交流服务平台,推动我国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等“走出去”。还要构建目标国农业投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市场、渠道、标准、制度等各种信息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