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渐次浮出的新的世界秩序中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世界不再由单个国家所主宰,更为开放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多极化”的角力。在此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正以一种全新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2014年,从金砖银行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丝路基金到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中国力量正塑造世界经济新格局。
年逾花甲的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从未停止关注中国。
1993年,他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搬到中国北京,担任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我观察到中国最重要的变化,在于人们的思维和态度。人的思想变得更开放,很多方面更加自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经济和社会进步,让许多中国人看起来更加自信。”
鲍泰利对上证报记者讲这番话时,中国刚刚新批了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由贸易区,并将上海自贸区的面积扩展数倍。两天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开始了亚欧之行,为新丝绸之路“开道”。某种程度上,鲍泰利所说的“中国思维和态度的变化”正是体现在这一连串大国策略的地理位移和布局上。
地理不但决定人间际遇,还影响着世界秩序。2014年,从金砖银行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丝路基金到欧亚高速运输走廊,中国力量正塑造世界经济新格局。
重构秩序中国率新兴经济体突围
中国的增长故事牢牢吸引着人们的眼球。IMF和世界银行在今年10月召开的年度会议,大致标志着历史性一刻的到来:IMF称,中国2014年的GDP将达到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17.4万亿美元的产出,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史蒂芬·罗奇往来中国变得频繁起来。不久便迎来经济史上的大事件——亚洲金融危机。
那是谜一样的时代。相伴而来的,是一场权力再分配。从危机出发,亚洲经济体展开内部结构及储备调整,世界范围内开始谈论“东方崛起”。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崛起。”罗奇说,“无论是作为一个经济体、一个区域和全球力量或是一个国家,它都变得更为成熟。中国从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历史中学到了很多,这种经历便是成熟的本质。”
2007年,他出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一年后,金融危机再次席卷全球。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已届六年,美联储也在10月底正式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告“后危机时代”开始,世界经济仍未完全摆脱危机阴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3%,远低于此前预期,也低于危机前水平。
但中国的增长故事牢牢吸引着人们的眼球。IMF和世界银行在今年10月召开的年度会议,大致标志着历史性一刻的到来:IMF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14年的GDP将达到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17.4万亿美元的产出。
英国金融时报注意到,自19世纪末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以来,这份榜单从未发生如此重大的改变。据IMF测算,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4%的较高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7.8%,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