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宏观大势 > 正文

中央决定七大领域破除进入壁垒 社会资本投资盛宴开启(2)

按照李朴民的解释,“《指导意见》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提出了进一步创新生态环保投资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农业和水利工程、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改革完善交通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加强能源设施投资、推进信息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等7个方面的重大措施。这些措施将有效降低相关领域的进入门槛,可以说是为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指明了方向。”

推进速度迅猛

从操作层面来看,推进社会资本入市的动作相当“迅猛”。

李朴民透露,这七大重大工程包已报经国务院批准并下发文件。而且,为了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发改委已经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重大工程专题协调会议进行专门部署,建立了重大工程进展情况按月调度的工作机制。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明确落实各方责任,加强工作联动,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保障重大工程建设资金,强化重大工程后续项目储备管理,切实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李朴民说。

另外,记者了解到,发改委正在制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的指导意见,将于近日公布,其根本目的也是“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公共供给能力。”

打破“玻璃门”

“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基建、‘铁公机’、能源设施、信息和民用空间以及社会事业7大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业内人士说。

以能源领域为例,《指导意见》提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电力建设、电网建设、油气管网、储存设施和煤炭储运等建设运营,包括水电站、核电项目、风光电、生物质、高效煤电项目建设等。“这些行业的垄断不仅是国家主导,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行业进入壁垒高,包括技术壁垒、资金壁垒等,核电、水电、天然气管道过去民企直接投资都很少。”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王晓坤对上证报记者说。

而且,7大领域的工程建设周期长,现金流回收慢,集中建设给相关行业和国有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也较大。如核电企业也在IPO寻求多元融资渠道,环保企业探寻PPP模式融资创新,北京市从2013年至今已吸收290亿元社会资本用于水环境治理。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工程都是资金密集型,且投资可获得稳定的回报收益,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既可以多元化资金来源,也可以保障企业投资的安全性,将资金引向实体经济领域。

如何打破民企进入重点领域的“玻璃门”,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军告诉上证报记者,本次公布重点领域投融资,首先是通过放宽准入的形式;其次是通过投融资方式创新促进能源设施快速发展。“具体操作可能是在项目核准、建设阶段有强制性要求,配合新版的投资目录。”他说,下一步,基础设施的投融资需要制定负面清单。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