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大势 > 正文

多位权威人士:廓清中国经济三大疑题(4)

尤其需要把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李克强总理提出经济运行要把握GDP增长率和失业率下限与通货膨胀上限。现在看来,通货膨胀超过4%或5%,短期内没有苗头,但经济增长低于7.5%的苗头却很明显。

前几年一味“保8”产生一些问题,如果花太大代价“保7.5”是否值得?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追求GDP增速,只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现金收入能够增加,只要新增就业人数增加,只要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应该有勇气来接受经济增速低于7.5%这样一个现实。

《瞭望》:从中长期角度观察,预计未来的经济会呈现什么样的态势?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孙学工:增长前景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观察。

从潜力的角度,中国经济确实处于潜在增长回落的阶段。有劳动力减少的因素,有环境的因素。经济增速下降肯定是一个趋势,关键是降到多少。悲观的人认为是大幅度下降,甚至认为是硬着陆。但我们的回落是一种平缓的回落,而不是一种急剧的回落。我们的测算是,到2020年潜在增长率在7%左右。

一方面,尽管劳动力数量在下降,但劳动力质量在提高。今年大中专毕业生达到717万人。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才的人力成本远低于国外研发人才,进行研发创新的相对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我们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98%,经济增长越来越需要靠创新、升级,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绝对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促进,将形成市场驱动的强大创新机制,并将持久发挥作用。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再有,我国过去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供应链、产业集群,其作为一个集群的优势不会短期丧失。尽管有些产业因为劳动力成本问题需要走出去,但就大部分产业而言,尤其是要求有一定的配套、技术水平的产业,不会短时间转移。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城镇化率按照常住人口算刚超过50%,实际能够享受到市民服务的户籍人口不到40%。未来还有30%~4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这会创造出巨大的对基础设施、服务业、制造业的需求。现在出现的一些过剩产能放在未来城镇化进程大背景下,未必没有市场扩张空间。

从地区差距看。我国人均GDP是6800美元,沿海省份已经超过一万美元,而内陆、西部地区还很低。落后地区的追赶还有非常长的时间,这可以成为未来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另外我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这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国仍然具备中高速增长的条件。现在的关键是通过改革把供给和需求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现在体制上对供给和需求潜力的发挥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推动改革来释放这些潜力至关重要。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