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始改革的时候,涉及的企业户数是12万,一年之内,在这个领域新成立的企业有5万多户,效果十分明显。而且上海的改革对周围还形成了洼地效应。苏州很快就发现,由于上海改了苏州没改,苏州的企业比如说委托广告公司做业务就不找苏州的公司了,因为苏州公司只能开营业税发票,上海的广告公司能开增值税发票,这样就可以抵扣税款。于是,苏州服务业领域的业务就有相当一部分萎缩了,流去了上海。浙江、安徽的很多城市也受不了了,情况非常严峻。
北京、天津、深圳这些城市,跟上海离得比较远,基本没受到影响,但是它们也看到了上海这样做的好处。所以这些地方也准备行动起来,而且如果开动得快,也可以像上海那样享受到洼地效应,所以全国很多省都给国务院打报告,要求尽快进入试点。
十二五完成营改增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不要简单地认为这件事情已经理顺了,营改增还面临很多问题。
2013年一开始国务院提了三个领域,铁路运输、电信邮政和建筑安装要实行营改增。到了7月份、8月份的时候,把建筑安装去掉了。因为建筑安装行业征收的营业税和增值税在制度上有一个重要的差异,营业税要求企业的纳税地点和收入归属不以这个企业注册地来缴纳,而是项目所在地。但是增值税不是,增值税是以注册地来缴税,就是发票在哪里领的在哪缴税。这种差异导致不能简单地就把建筑安装的营业税废掉改成增值税,因为这类企业的项目所在地是分布在全国的,但是注册地只在很少的几个地方。按照改成增值税后实行注册地缴税的话,意味着地方政府收入的格局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很多地方的收入都将转移到公司所在地的大城市去,这样的变化中国的财政体制是无论如何承受不了的。所以这个问题怎么设计还需要特殊的考虑。
到了12月份,电信也不搞了,只搞邮政,而电信的税额比邮政大。也就是年初定了三个行业,最后搞了一个半还不到。这也说明营改增的难度比很多人想像的要大。
现在还有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营改增不像1994年改革那样是1月1号出台并且全面的,可以让工作人员将税负变化、税率高低一次性计算。现在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推进,改一个行业就多一份抵扣,再改一个行业又多一份抵扣,改的行业越多获取的抵扣越多,所以税负是要持续下降的。
在这个问题上,许善达认为,应该按抵扣后最终税率不变来执行。比如说交通运输业的税率是11%,这就应该是抵扣后的实际税率,也就是说名义税率应该随着扩大抵扣范围逐步上升,但是最终不应该超过制造业的税率17%。这个提高的过程并不加重企业税负,而且服务业营改增后仍然降低了税率。
原来有一个说法叫十二五期间完成营改增,许善达对此持保守看法。他认为十二五期间完成的可能性比较小。他说,现在改革的范围只占营业税范围的20%左右,还有70%到80%没有改。十二五期间还有不到3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剩下的差不多80%都改了,没有那么容易。估计快是5年,慢是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