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运用极限思维把“最坏的可能”想充分,才能在未知和挑战中拼到“最好的结果”。党员干部应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把准备做得更扎实,牢牢掌握主动权,真正将极限思维应用到工作中。
极限思维,就是在出现极端情况时,该怎么办、能怎么办?既要考虑“力所能及”,又要考虑“力不能及”。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孙胡沟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在防汛抢险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极限思维,坚决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不放过任何一个风险点,在极限条件下仍做到“算得清、断得准、顶得上”。
极限思维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把“极端情形”当作“工作常态”来谋划的治理哲学。党员干部在应对各种可能出现以及突变的矛盾和问题时,如果没有极限思维,就很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培养极限思维要注意“功在平时”。工作中遇到极端情况时,发挥极限思维还需要对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尹春燕同志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家家门槛都被她踏得“溜平”,所以在汛情来临时,她统筹得当,沉着组织村干部将300多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做得越扎实,遇到风险和挑战时,就越能够“算得清”。
培养极限思维要做好“最坏打算”。有些事情的发展和演变,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阴晴不定的雨季,预警没有解除,尹春燕同志没有丝毫懈怠,密切关注天气预警信息,提前将高风险区域群众转移至村委会安置点,在暴雨真正来临之际得以避险。党员干部在突发事件中要把问题和困难估计得充分些,把预案做得更超前周密,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做到“断得准”。
培养极限思维要敢于“突破极限”。战胜极限要靠实战经验,从满山的杏树到芳香的蜂蜜,尹春燕同志一次次带领村民发展自己的村庄,炼就了极限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训练和运用得多了,就会使党员干部赢得更多的机会,关键时刻能够“顶得上”。
极限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积累、培养的能力。党员干部只有将极限思维形成干事创业的肌肉记忆,才能在极限情况真正到来时,做到心中不慌、手上有招、行动有力,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写在每一次极限大考的答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