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节约账也是民心账

锐评插图(06.10)

民以食为天,每一粒米都承载着民心期盼。据新华社近日消息,2024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93%、1.76%和2.06%,比2021年降低1至2个百分点,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沉甸甸的数字,是科学规划之智、智能防控之准、高效加工之能,共同奏响的“节流”强音。这笔“节约账”,算得精准利落、掷地有声,不仅为14亿多人的饭碗筑牢了基石,也为凝聚民心夯实了根基。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立身之本、兴家之道、治国之策。对此,我国古圣先贤有过明训。比如,《左传》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警示后人。又如,《尚书》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阐述修身之道。再如,《资治通鉴》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揭示爱物节用的智慧。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到新中国成立后“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的号召;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勤俭办一切事情”,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这一宝贵精神始终薪火相传。

但令人警醒的是,铺张浪费、享乐奢靡现象在党员干部中时有发生。今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一级巡视员赵贵军,违反过紧日子要求挥霍浪费公款;青海海东市民和县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朵海生,以考察学习为名组织公款旅游。这暴露出有的党员干部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特权思想残留,导致公款享乐之风暗流涌动、奢靡现象仍有发生。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诚然,破奢靡之弊,树节约新风,非一日之功,推动党政机关抓好过紧日子各项制度落实,更需久久为功、多管齐下、系统施治。

进一步涤荡思想尘埃。奢靡浪费,根子往往在于思想认识偏差和宗旨意识淡薄。需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涤荡思想之尘、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大力倡导绿色办公、低碳出行、光盘行动等,引导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厉行勤俭节约,坚决摒弃“花公家钱不心疼”的麻木心态。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过紧日子,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力戒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力戒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带领大家不敢浪费、不能浪费、不想浪费,让“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过紧日子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

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党政机关勒紧“钱袋子”、遏制“奢靡风”提供了遵循。要让制度真正发挥效力,使其“长牙齿”“带电运行”,聚焦“三公”经费、会议活动、办公用房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更加清晰、可量化、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负面清单,坚决不留模糊地带和弹性空间。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积极推行“零基预算”,扭转“基数+增长”模式,确保“无预算不开支、超预算不报销”。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经济体检”作用,加大对违规支出、损失浪费问题的查处问责和公开曝光力度,让该花的钱、每分都花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用。

当节约新风吹过广袤田畴与机关楼宇,当每一分公款沉淀为民生福祉而非享乐筹码,政府机关的紧日子才能真正转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

[责任编辑:王卓怡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