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安吉出发,这一重要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从理论创新转化为生动实践,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生态箴言”。
8月15日,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北京举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人民论坛》特推出全国生态日特别策划,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主题,荟萃名家力作,全方位展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变革性实践、世界性影响。新征程上,我们如何深刻把握“两山”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今天一起学习。
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内涵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在《人民论坛》刊文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新时代新征程,深刻理解这一重要理念的丰富内涵,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其科学性在于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所以行得通、立得住、走得远,就在于其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实根基。这一重要理念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基础上的系统性理论创新,是经过历史检验、实践检验、人民检验的科学真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体现了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范式的根本性超越,为人类破解生态危机与发展困境提供了理论坐标和科学指引。这一重要理念从本体论层面,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范式,破解西方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和生态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深刻阐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从认识论层面,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固守的认知桎梏,纠正过去对环境与经济两者之间僵化对立的错误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刻揭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从方法论层面,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
深刻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所以深入人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其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这一重要理念绝非脱离现实需求的抽象口号,而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刻洞察与积极回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具体化、实践化。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造性地将生态纳入民生范畴,将生态福祉视为民生福祉的核心维度,旗帜鲜明地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深化和拓展了民生概念,从而获得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认同,增强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检验标尺,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和坚实的道义支撑。一方面,这一重要理念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针对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逐步从“求温饱”“求生存”转向“求环保”“求生态”实际,深刻阐明环境与民生的高度一致性和内在关联性,革新对环境与民生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绿水青山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秉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支撑、互融互促的思维方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推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人民造福的理论才有生命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深深植根人民群众、汲取人民群众智慧的科学理论。要始终坚持并践行这一重要理念,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必要条件。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让绿水青山永续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充分认识新时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巨大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国各地创造性地把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肖新建在《人民论坛》刊文分别从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绿色技术和政策体系、国际合作等五大板块进行了成绩总结。
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全面进步。我国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国生态环境实现明显好转。一是空气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全国空气质量全面改善。2013年,我国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大气十条”),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持续攻坚,2024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22个,占比达65.5%。全国PM2.5浓度从2013年平均72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平均29.3微克/立方米,下降了59.3%,重污染天数减少90%以上。
二是地表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2012年至2024年,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由68.9%上升为90.4%,累计上升了21.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10.2%降为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23年,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
三是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家园更加健康美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能力,2012年至2023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44.6万吨/日增长至114.4万吨/日。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四是全国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显著。202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较2012年增长近5个百分点,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卓著。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进生产方式加快绿色转型。一是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绿色产业的代表。2012年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不足1.3万辆,快速增长至1316.8万辆,国内市场占有率从不足0.1%快速增至40%以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实现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万亿元,快速增至2024年的接近10万亿元。
二是传统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强化。比如,我国钢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改造,积极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4年到2023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下降5.87%,吨钢二氧化硫排放下降81%,吨钢烟粉尘排放下降70.8%。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成绩巨大。我国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用能结构更加清洁。一是非化石能源发展实现新跨越。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2012年至2024年,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由3.27亿千瓦增至19.04亿千瓦,装机占比由28.5%增至56.9%。
二是能源结构大幅优化,节能降碳成效明显。2024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为28.6%。2012年至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8%,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4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90%,节能建筑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64%。
绿色技术不断进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持续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全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生活理念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使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在绿色科技领域也取得多项突破,推动绿色技术在重点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加速发展绿氢、碳捕获与封存、新一代核能等技术。我国持续健全绿色转型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完善绿色投融资机制和绿色发展标准体系。
绿色转型国际合作硕果累累。我国深度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国际谈判,与其他国家不断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全球生态气候挑战,推动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注入强劲动力。我国是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行动派”,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电力项目合作,新能源已成为我国海外能源投资的主体。2016年以来,我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气候变化相关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我国持续加强“一带一路”绿色国际合作,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与超过40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积极引领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为世界各国提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借鉴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云飞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其成功实践,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扬,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范例。
为发展中国家以绿色方式消除贫困提供新的选择。通过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移民、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乡村建设,带动贫困人口消除贫困,中国创造了生态扶贫和生态脱贫的经验,助推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从2013年到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期间,中国贫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7450万亩,选聘110多万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建立2.3万个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巴基斯坦亚洲生态文明研究与发展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沙基尔·拉迈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现代化转型面临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答案。中国生态扶贫和生态脱贫经验,打破贫困和环境的恶性循环,是对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给发展中国家以绿色方式消除贫困提供新的选择。
超越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环境利己主义”等狭隘的价值观念,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可借鉴路径,坚定全球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走出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内治理外转移”的弯路,加剧了全球发展不平等与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环境利己主义”等狭隘的价值观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思维推动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2013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1/3。我国为全球贡献了80%的光伏组件与70%的风电装备。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安德鲁·施瓦兹认为,中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当中,在发展模式上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方案。
促进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达成平衡,推动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未来。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不断制造“邻避效应”,将全球作为其免费的资源库和污染池。与之不同,中国坚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中国倡议的“绿色丝绸之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西班牙生态专家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表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坚持将绿色转型纳入到公正转型当中,必将促进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达成平衡,促进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2025年第15期
新媒体编辑 | 赵光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