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每日推荐 > 正文

8月9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每日推荐

“德法共治”的时代价值与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林

中华法治文明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实践中积淀的治国理政智慧和哲学思想。从一般词义上理解,所谓“德法共治”,就是把道德与法律两种基本社会规范融合起来、把德治与法治两种重要治理方式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以期实现长治久安目标的治国理念和治理模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德法共治”思想作为中华法治文明的精髓之一,展现出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建设伟大实践中,中华文明历史上创造的“德法共治”与时俱进,被赋予全新的理论内涵、制度规范和实践意义,创新发展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理念原则。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加快,中国式“德法共治”从价值精神、理念原则、制度规范到具体实践,都不断创新发展。(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宪法学、立法学。主要代表作有《法制的理念与行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论文)等。

作为重大论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郇庆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先后明确出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表述,这是更具现实变革意蕴与未来目标指向性的表达。基于此,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一个理论论题加以系统的学理性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其本身的重要政治与政策意涵,也有着值得重视的认知与实践方法论意义,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从转型话语与政治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理论论题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绿色理论与政治政策意涵。在理论层面上,它可以意指或涵盖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下的三大绿色话语体系,即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层面上,它可以意指或规约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持续推动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实践。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或解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深刻植根于并推动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而这场全面深化改革现实实践之所以能够成效显著和伟大,归根结底在于,它是一场从一开始就处在政治与理论自觉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自我革新完善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而这也就意味着,这场变革或转型过程将很可能是一个伴随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各个主要阶段的持续性进程,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政治清醒与战略定力。(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郇庆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环境政治和比较政治。主要著作有《文明转型视野下的环境政治》《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当代生态文化理论研究》《环境政治国际比较》等。

数字技术赋能区域数据协同治理的价值与机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 蒋敏娟

跨域数据的共享既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提,也是回应数字时代治理模式变革的必由之路。大数据时代,加强数据的协同治理,有利于打破行政及区域壁垒,促进各地方政府间的深度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然而,区域数据的协同治理由于牵涉地域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相关政策法规碎片化等问题更为突出,“数据孤岛”与“数据烟囱”现象也更为显著。

解决区域数据协同治理问题,有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当前区域层面存在“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等问题,数字技术不仅为数据共享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还显著提高了区域数据协同治理的效率,降低了区域数据共享的交易成本和安全风险。在区域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有望促进区域数据治理理念革新,实现以“连接”促“共享”的互联互通,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升级再造,推动区域数据协同治理制度再生产。(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3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蒋敏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字政府与数据治理、区域协同治理。主要著作有《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阐释与运行机制》(论文)等。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双怀

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场所,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众多,给排水关系到城市安全,非常重要。古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和唐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均有其给排水系统。中国古代在修建给排水工程时,也很重视地形地貌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从而采用引、蓄、排相结合的措施。除了注重“引水”“蓄水”和“排水”之外,中国古代的不少城市中还有园林、池沼和大片绿地,甚至不给道路铺设砖石,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积累的“海绵”智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发掘、研究和利用。特别是在城市化飞速发展、许多城市被水泥“固化”的今天,总结古代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显得更有必要。从大量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对当代的城市建设有下列启示:其一,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对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朴素的“海绵”智慧,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于城市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其二,城市给排水系统需要认真研究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其三,涵养水源是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所在。(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6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地理历史。出版史学著作40余部,参写著作近20部,发表论文14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唐代帝王陵》《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论文)《历史时期黄土高原陆地水的分布与变迁》(论文)等。

人民论坛网评 | 汇聚青春力量 共赴“世运之约”

第12届世界运动会于8月7日至17日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运动员齐聚于此。作为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世运会,这场盛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青春力量连接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创新智慧共享的纽带。在成都,青春与世界的相遇,正孕育着更深厚的友谊、更开放的合作、更美好的未来。

青春志愿服务是跨越国界的温暖桥梁。身着绿白相间服装的“小青椒”志愿者穿梭于赛场内外,他们之中既有熟悉本土文化的成都青年,也有来自东盟各国的国际面孔。这些年轻人用流利的多语种服务、细致的赛事保障、真诚的文化分享,搭建起心与心的沟通渠道。

成都世运会的赛场,处处可见年轻人主导的科技创新成果。从智能场馆的无感通行系统到赛事数据的实时分析平台,一批由青年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新技术,让赛事运行更高效、观赛体验更沉浸。这些创新紧扣“节俭办赛”原则——通过数字技术减少实体物料消耗,用智慧方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科技+节俭”的办赛思路,为全球大型赛事提供可借鉴的创新范本,展现青春一代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担当。

世运会的举办带火成都入境游,其背后是年轻人用新视角诠释的城市魅力。外国游客在青年店主的茶馆里学泡盖碗茶,在大学生组织的文化沙龙中体验蜀绣,在街头艺人的即兴表演中感受城市活力。通过年轻人的日常分享,成都把真实的城市生活、包容的文化态度呈现给世界。这种“日常化”的文化输出,让世界看到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活力与温情并存的中国城市样本。

青春的色彩最是动人,青春的创造最能激发共鸣。成都世运会用志愿服务的温度、科技创新的精度、城市表达的浓度,让世界看到青春一代如何以开放姿态拥抱多元、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以真诚态度促进理解。我们相信,这份活力与变革,终将沉淀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让成都以更开放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作者:唐代远,选自人民论坛网,详见全文

 

【往期精彩内容】

8月8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8月7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8月6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8月5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8月4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8月3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8月2日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 |(5篇)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