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再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朱佳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民族牺牲最大的战争,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进行再认识,纠正在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宣传中出现的偏颇,进一步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抗日号召并进行武装抵抗、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推动国共合作、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壮大抗日武装并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正确处理国共矛盾、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并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涌现英雄人物并凝练出抗战精神等八个方面。正确认识和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中共党史,有助于广大群众在新时代更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朱佳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主要著作有《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史》《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论中国当代史与当代史编研》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担当及其重大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齐卫平
中国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诠释了中国肩负何等担当、如何践履担当、中国担当有何意义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最早战场,其重大意义在于确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彰显这场战争的连续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厚度和意蕴深度。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世界和平伟大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日军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的阴谋;给予盟国有力支持,把东方与西方连接起来融为一体,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体;站在亚洲反法西斯主义的前列,有力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高举正义旗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发挥了关键性、主导性的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丰富理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思想财富,中国的伟大抗战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人民的伟大牺牲记录了法西斯邪恶势力惨无人道的本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启示我们:玩弄战争就意味着灭亡,其下场一定是自绝于人,遭世界唾弃,被历史淘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是珍惜和平,让战争远离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化》《1937:悲壮抗战》《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研究荟萃》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史》等,发表文章780余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
——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金龙
抗日战争时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民族实体的关键时期。这种转变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的确立和强化。日本全面侵华引发深重民族危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全民族抗日的共同体、民族平等的共同体、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民族自信的共同体,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情感等多维路径。政治路径主要有三个层面,在政治制度层面,鼓励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在政治策略层面,主张以开明的态度、灵活的策略尽可能团结少数民族同胞,既团结少数民族普通群众,也尽可能团结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知识分子、宗教人士;明确以党内团结引领全民族团结的同时,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经济路径主要包括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族地区基本民生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具体政策。文化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增进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并帮助其发展。通过共同抗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是动员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抗日武装力量,形成各民族联合抗日的局面。情感路径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奠定情感基调,尽力消解民族间的矛盾与疑惧,强化民族间亲如一家的手足之情;二是进行情感转化,将各民族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对伪政权的失望,转化为对统一战线的共情、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自信、对新政权的期待。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既推动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也为新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积累经验。(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4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自我革命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商志晓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既有发自内心的殷切意愿,更有决绝不屈的果敢勇毅;自我革命已经取得彪炳史册的成就,并将持续产生强大的效能力量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自我革命之愿、自我革命之勇与自我革命之效,辩证联结,有机统一。
勇于自我革命,最首要的,是有自我革命之愿。自我革命之愿是指自我革命的意识、责任,是推进自我革命的自觉性、主动性,在我们党主动提出问题、广泛凝聚共识、自觉设定任务、增强斗争精神等方面充分展现。自我革命之勇,包括自我革命所需要的勇气、勇毅、勇敢,是自我革命之愿的延展与提升,是自我革命之愿的外在呈现和行为特征。自我革命之勇既是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更是根本动力和坚实支撑。自我革命之勇,源自党的性质宗旨,因于党的使命担当,表征为党的果敢行动,将自我革命之愿转化为积极有为的实践。自我革命之效是自我革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通过自我革命对党的自身建设、使命责任所起到的效能,是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就,自我革命之效在遏制腐败顽疾、优化政治生态、推进管党治党、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等方面充分彰显。正是得益于自我革命之效,我们党才能够承续百年发展和百年辉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入新境界、跃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7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商志晓,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近300篇。
增进互信:中国开展全球南方地区间合作的政策支点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教授 耿协峰
全球南方的崛起,为世界克服全球治理“信任赤字”、探求重建世界信任之途提供新的想象空间。中国的外交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开展全球南方地区间合作的过程中,建立和增进信任发挥着重要的政策支点作用,特别是通过中国-东盟合作、中国-中亚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等制度化渠道,双方的信任合作关系得以扎实建立并不断巩固,为全球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
未来,中国仍应围绕消除南南合作中的不信任因素,在全球南方各个地区开展全方位外交,不断增进政治互信、经济互信、安全互信和社会文化互信,提升中国可信度,夯实南南互信之基,为重建世界信任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全球南方团结合作:一是正确解读全球南方各个地区的形势和国家特点,给予南方国家充分信任;二是重视在全球南方的可信度建设,让南方国家更加信任中国;三是实行全方位地区间合作,持续提升中国与全球南方地区间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互信水平;四是信任南方和取信于南方,不能仅停留在政治和战略层面,还要加强并夯实全方位地区间合作。(选自《学术前沿》2024年第8期,详见全文)
作者简介
耿协峰,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治理与地区治理、比较地区主义、亚洲政治经济(区域研究)等。出版著作和译著10余部,包括《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唐代中国的族群认同》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