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青年婚嫁礼俗中的情感转向与价值转型

【摘要】婚俗仪式是大众,尤其是青年两性情感、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和展演,也反映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文明程度。婚俗的当代实践及变迁中,青年更加注重对情感元素的运用与表达,婚俗情感面向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青年的情感诉求也发生由“仪式感”向“松弛感”的转向。在价值层面,当代青年的婚俗实践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实用化与多样化。青年婚嫁礼俗中的情感转向与价值转型,反映传统礼俗文化的时代化与创新发展,需要对青年婚嫁礼俗观念予以关注、促进其更好发展。

【关键词】婚嫁礼俗 青年 婚恋观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婚嫁礼俗,即婚嫁嫁娶礼仪、习俗,表现为一系列与婚嫁相关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涉及物质和精神等不同维度。婚礼是婚嫁礼俗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作为一项重要传统礼俗,具有亦礼亦俗的文化内涵,集聚传统特质、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等于一体。婚俗仪式是大众,尤其是青年两性情感、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和展演,也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文明程度。有些青年认为,婚礼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哪怕再苦再累,也应不惜投入地多增加一些“仪式感”。有些青年则抱怨,工作多假期少,婚庆仪式“费人”,“扎堆”结婚、奔走吃席让人喘不过气,主张“我行我素”的“松弛感”,呼吁“极简婚礼”。不同声音的交织,体现了青年群体中不同情感诉求与价值观念的对话与碰撞。

青年婚嫁礼俗中的情感转向

情感表达由内敛转向外放。当代青年越来越注重婚俗仪式的情感意涵,婚俗仪式作为一种情感性活动的特征愈发明显。情感是当代青年婚俗实践的基本内核,动态地看,情感要素贯穿婚嫁礼俗的整个过程及各个部分,礼俗参与者共同营造一个“情感空间”,身处其中的人们进行着复杂的情感表达与情感交流。内容上,婚嫁礼俗由许多与情感相关的符号、仪式和行动等要素共同构成,当各类要素的性质、关系与结构等发生变化,婚嫁礼俗呈现出多样的表现形式。传统婚俗文化中,婚俗礼仪须“合乎规范”和按部就班,婚礼“家长制”背景下,婚俗被赋予较为浓厚的象征意义和工具意义,青年在婚礼等婚俗仪式中的情感表达往往是内敛、压抑且有限的。而当代青年婚俗及情感实践中,大部分青年反对婚嫁的功利性与工具性目的,青年通过对婚俗仪式等进行更加自主、灵活的改造创新,赋予婚俗元素更加丰富的情感意涵,青年情感表达更加充分、外显。

当代青年婚俗实践中情感表达的外显性增强,主要体现为:一是青年对婚嫁礼俗抱有更高的情感期待,将情感要素摆在更为重要、突出的位置。例如,当代婚礼在人员构成及参与形式上趋于多样化,朋友、老师和同事等逐渐扮演起婚礼中的重要角色。青年寄希望于通过婚礼这一人生重要仪式,在爱情、亲情和友情等方面获得更加丰富和饱满的情感体验。二是婚俗活动作为情感载体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婚礼是婚姻关系缔结的重要渠道,也为青年提供了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的宝贵机会。透过多样化的婚俗实践形式,婚礼变得不那么正式、严谨,但却更加贴近青年最真实的生活样态,情感表达与情感流露变得活泼与生动。三是婚俗活动的情感元素日益丰富。青年不拘于礼俗的固定形式,更加注重对婚礼进行个性化的场景布置与气氛营造。

情感面向由大家庭转向核心家庭。当代婚俗实践中,青年情感互动与情感实现的对象由联合家庭、主干家庭等转向了核心家庭,这与家庭结构的变迁、社会转型的步调相一致。基于功能视角,青年婚俗实践的目的由传统的“家族实现”向现代型的“自我实现”转变。在传统婚俗观念里,婚姻是青年个体层面夫妻关系的缔结,更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在群体层面的联姻。因而传统婚嫁礼俗在实现青年个体性目标的同时,更需要承担家庭和家族延续发展等群体性功能。婚俗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许多青年的关注点逐渐由外在“仪式”转向了内在“自我”,即不拘于婚俗的传统形式及其特定意涵,也不再致力于婚俗情感互动中的“家庭实现”或“家族实现”,转而关注自身及其核心家庭的情感性目标的达成。

一是青年的婚俗实践受家庭的“干预”表现出弱化趋势。当前,核心家庭及其独生子女成为婚俗实践的主力军,这与传统以大家庭、大家族为背景的婚礼形成鲜明对比。传统婚礼主要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而当前尤其是城市婚礼更注重青年个人趣缘、业缘关系,婚嫁礼俗的“影响范围”进一步缩小。需要指出的是,在青年个体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同时,其对婚俗的情感性实践依然受到家庭、同辈群体乃至社会舆论等的共同形塑,在个体抑或群体层面,青年所表现出的愈发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同家庭观念、家族意识发生着可见的抵牾与磨合。二是在婚俗文化的新旧变迁与多元碰撞中,一些青年充分发挥自主性。当代青年正经历着快速现代化转型过程,青年一方面承担起传承传统婚嫁礼俗文化的责任,同时又积极投入现代多元文化的怀抱。在快速变迁中,部分青年面对婚俗文化出现了焦虑和失措,如个体层面表现为选择中式婚礼或西式婚礼的争论,出现是否举办婚礼、举办什么样的婚礼的疑问等。应对这种焦虑,一些青年发挥自主性,找到较为“稳妥”的解决办法,即采取“我的婚礼我做主”“自己开心就好”的态度,从“仪式”中找回了“自我”。

情感诉求由“仪式感”转向“松弛感”。婚俗实践中,青年对婚俗的情感诉求发生了由“仪式感”向“松弛感”的转向。“仪式感”和“松弛感”作为青年婚嫁礼俗中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具有不同的特征属性。“仪式感”一词主要用于描述与“仪式”密切相关的某种特定情感体验,仪式是“仪式感”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在追求“仪式感”的过程中,青年注重对婚礼仪式及其符号的创新和运用,营造特定情感氛围,获得特殊情感体验。与“仪式感”提倡的精致设计和完美主义等有所不同,“松弛感”不拘于礼俗规则的限制,主张放松、自由灵活或不加排练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体验,以及相应简单化、慢节奏、便捷性和不加约束的礼俗形式。在基本“约定俗成”的规定动作上,一些青年根据自身情感需要对婚礼进行自主设计,形成了以“松弛感”为目的简约型、内向型婚礼,如闪婚、裸婚和极简婚礼等。青年婚俗实践中,“仪式感”率先兴起,“松弛感”后来居上,揭示出青年婚俗情感诉求正经历由“仪式感”到“松弛感”的转向过程。“松弛感”契合了快节奏生活状态下青年群体的情感需要。

青年婚嫁礼俗中的价值转型

男女平等:青年婚嫁礼俗中彰显两性关系的平等。当代婚嫁礼俗实践能够带给青年男女相同程度的情感体验、相对均衡的话语表达及相当自由的行动空间,这是青年两性地位走向平等、婚俗实践中两性平等的价值取得社会认同的结果。青年通过改造婚俗、重塑婚俗情感构成等方式,在两性关系层面实现了对传统婚嫁礼俗的扬弃。在追求婚礼情感实现的过程中,当代女性对婚礼形式的选择与设计等方面也有了较以往更大的自主权。相较于传统婚礼,现代婚礼强调男女双方对婚俗仪式共同的情感投入与情感体验,具有增进婚嫁及婚姻关系中两性平等的重要意义。青年婚俗实践以男女双方共同的情感需要为前提,男女双方家庭也更多基于一种平等关系,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婚礼各项事宜。

现代婚嫁礼俗形式的变化,本质上受女性地位提升的推动。传统婚俗观念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与文化形态的缩影,在传统婚俗观念体系及具体实践中,强调女性的一种依附关系。男性需要通过高规格的彩礼、隆重的典礼和繁琐的仪式等来彰显自身及其家族实力。婚嫁礼俗的现代化转型中,简单化、简约化的特征日益凸显。在时间安排上,以往长达数日甚至数月的婚俗仪式,现今被缩短至一天甚至数个小时以内。同时,许多男尊女卑等象征性礼俗符号也被改造、简化与删除,婚嫁礼俗作为彰显男性地位的属性被弱化。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经济实力的增强,女性在婚俗实践中表现出由内而外的自信,能够从容、自如地参与到许多新形态婚俗形式的创造和实践中。

实用主义:青年对婚俗礼仪进行基于效用的理性评估。在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与形塑下,青年对婚俗仪式的价值取向由完美主义转向了实用主义,从注重婚俗仪式的形式与象征性功能,到更加关注仪式时间、精力和资金等成本投入与产出效益之间关系。一些青年逐渐从感性认识中走出来,对婚嫁礼俗活动的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进行理性评估与权衡取舍。闪婚、裸婚、极简婚礼等的流行,反映出部分青年跳出传统婚俗的价值约束,综合考虑婚礼礼俗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理性审视“仪式”能够给自己带来的综合回报,并采取相应行动。

婚俗实践中实用主义的流行与一些青年整体生活境况息息相关。例如,“松弛感”的持续升温,是基于一些当代青年整体价值和心态转变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当青年疲于应付生活琐碎,便寻求从繁琐的仪式中获得解脱,选择对礼俗活动进行简化处理。此外,青年社会网络变迁影响青年礼俗观念与婚俗实践。城市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青年向经济发达城市地区聚集,逐渐脱离家乡血缘网络,同时受家庭核心化、生产生活空间的不稳定性增强等因素影响,青年血缘、地缘网络缩小,社会资本流动性增强。而随着社会交往方式不断革新,青年社交模式、社会网络结构等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因此,不少青年在婚俗活动举办过程中选择缩小参加人员范围,减少无效社会交往。

多样化:青年婚嫁礼俗观念走向开放与包容。青年婚嫁礼俗形式与情感诉求的多样化,反映出青年婚嫁礼俗观念正逐渐由保守走向开放,社会对不断涌现的新兴婚俗形态也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传统婚俗基于特定文化背景,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婚俗文化系统,如固定化的婚俗仪式流程、较为典型的婚俗符号设计等,各地区之间婚俗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比较有限。然而婚嫁礼俗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借鉴更加频繁。作为极富创造力的群体,青年对新鲜事物的追逐与探索,推动了婚俗形式的快速变化与转型。实践中,当代青年群体在充分审视和借鉴世界多元婚俗文化基础上,基于一种高度自主和自信的文化自觉,呼吁弘扬深厚传统文化,创造了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婚俗形态,如“新中式”“国潮”等婚俗形态,体现了中国婚俗文化的优秀基因与独特魅力。

当代婚俗实践中,青年逐渐代替其家长和长辈,成为自己婚礼的主导者。传统婚礼往往承担着更多群体性职能,并在家长及家族的指导与监督下进行。伴随生活方式变迁,各种婚俗文化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互联网、婚庆公司和同辈群体等,成为青年获取婚俗知识、培育婚俗理念的重要途径。透过当前礼俗形式多样化、“别具一格”的婚礼仪式层出不穷等现象可以发现,当代青年在自身婚俗实践上拥有较以往更大的自主权。青年既可以在中式、西式以及中西结合式婚礼之间进行灵活选择,又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情感诉求和价值偏好等,在沿袭部分传统婚俗基础上对其进行更加自主化的加工与创造。

以婚嫁礼俗转型为契机践行文明婚俗新风尚

现代社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各层面也发生演变,青年婚嫁礼俗的情感、价值转向,是技术变革、社会发展的即时映射,是建构文明婚俗新风尚的基石。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我国地域、城乡差异大,青年有城乡、教育、职业等经济社会的分别,其主流婚嫁礼俗观念的转向有先后、地域、城乡的差异。为此,应加强对青年婚嫁礼俗观念的引导,践行文明婚俗新风尚。

坚持正确的婚俗观念与礼俗价值。2020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青年婚嫁礼俗观念建构,应对我国传统婚嫁礼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青年对本土、传统婚俗的文化自觉,拒绝“天价彩礼”和“大操大办”等,改变传统婚嫁礼俗中的“男尊女卑”。对传统礼俗文化中的有益要素进行深度发掘与创造性转化,将其与当代青年情感诉求、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进行对接结合,传承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坚持正确的婚俗观念和价值。

推动婚嫁礼俗适应家庭结构变迁,发挥家庭对婚嫁礼俗的承载功能。婚姻不仅事关个人幸福,也影响着家庭关系、家族延续,乃至社会的“新陈代谢”。独生子女一代成为婚嫁主体的背景下,更需要保护好婚俗的家庭、家族要素,避免婚俗的极端个体化,让婚俗、婚礼成为家庭、家族关系建立和维系的粘合剂。青年选择婚嫁礼俗的松弛感、核心家庭化,其工作压力的影响不可忽视。建议在法律制度层面上适当延长婚假,保障青年回乡举办婚礼的时间,延续家庭、家族的传承。

包容和尊重青年婚嫁礼俗形式的多样选择。我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婚嫁礼俗形式多样,体现了民族和地方特色。有些形式的婚嫁礼俗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肯定和鼓励青年选择本民族、本地方的婚嫁礼俗形式,尊重和包容青年自主选择个人偏好的婚嫁礼俗形式。婚嫁礼俗形式的多样化,是社会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体现,是青年追求幸福的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①潘斌:《“礼俗互动”概念的学术价值及献疑》,《民俗研究》,2024年第4期。

②何斯琴:《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文化遗产》,2018年第4期。

③魏晓娟:《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分析》,《青少年学刊》,2020年第2期。

④刘伟兵、龙柏林:《仪式感如何生成——仪式发挥文化功能的运行机理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⑤马婷婷、林美卿:《仪式感视域下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