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内在机理、风险挑战与提升路径(4)

05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本质上是“技术—要素—产业—制度”四维系统从低水平均衡向高阶协同演化的复杂跃迁,这一过程促进了农业农村领域技术、生产、产业与治理四个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但也面临技术扩散非均衡性、要素配置梯度落差、产业体系重构脆弱、制度变革不适配性等多重结构性矛盾。因此,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能提升,需超越单一维度修补,转向四维系统协同演进的整体性治理框架,推动四维子系统从局部优化转向全局共演,在动态均衡中实现生产力质态跃迁与生产关系适应性调适的辩证统一。要在技术维度强化农村数字基建渗透与伦理规制协同,破解技术鸿沟与创新锁定困境;在要素维度推动农村生产力三要素的适配性升级,构建技能提升、装备改造、数据确权的赋能闭环;在产业维度实施农村地域根植性重构与价值链治理,抵御“去根化”“俘获化”风险;在制度维度推进农村敏捷性制度供给与政策执行效能革命,弥合制度速率和执行偏差鸿沟。最终提升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赋能效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技术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能力跃升(见图 2)。

1

(一)技术创新包容化:促进数字基建下沉农村与技术伦理规制构建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须破解技术渗透失衡与伦理失序的双重困境。因此,可通过数字基建的普惠性下沉与技术伦理的预防性规制,构建“技术赋能—风险防范—利益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技术红利从精英俘获转向包容共享,实现包容性技术创新,筑牢技术赋能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根基,使技术创新真正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第一,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下沉农村,构建普惠可及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底座。要推进数字基建与传统设施融合改造,促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划定行政村 5G 覆盖率、物联网节点密度等约束性指标,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普惠性;对农村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发低功耗、高容错的农村专用设备。要搭建农村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生产、流通、金融等模块,使小农户能够通过移动端接入价值链。推动数字公共服务下沉农村,构建“县—乡—村”三级数字服务中心,破解数字服务的接入难题。对新兴技术与智能设施进行适配性改造及适配性认证,防止脱离农村场景的“盆景式创新”。

第二,构建风险可控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伦理的预防与治理。避免技术异化引发价值链扭曲,建立技术应用伦理审查、算法透明性监管、数据主权保护三重规制体系。一是伦理审查前置,对基因编辑、智能算法定价等关键技术实施社会风险评估;二是促进算法透明治理,建立算法审计制度,要求农业平台公开核心算法,消除大数据杀熟隐患;三是对数据主权进行保护,推行农业数据分级分类确权,赋予村集体数据资产收益权;四是构建动态风险监管机制,建立“技术—风险”映射数据库,实时追踪农业技术应用风险;五是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网络,加快形成由政府人员、村民代表、法律顾问、技术专家等组成的协同治理体系,保障技术设计符合农村公共价值。

第三,构建包容性创新生态,促进技术普惠与农民能力建设的协同赋能。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开放式创新网络,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科研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小农友好型技术开发,降低小农户新兴技术与智能设备的使用成本,配套数字农具租赁基金,对小农户实施租金补贴;进行数字素养差异补偿,加强对农村数字素养较低人群的数字化教育;促进乡村本土知识数字活化,建立农业非遗数据库,运用 3D 建模技术数字化保存濒危农耕技艺,通过 AR 技术实现传统技艺的沉浸式传承。

(二)要素组合适配化:促进农村新质生产力三要素协同升级与适配

新质生产力驱动要素升级需突破农村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非对称升级异化与协同失灵的发展困境,构建三要素动态适配的赋能体系,通过技能培养、装备适配、产权重构三位一体的适配机制,实现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性跃迁,破解要素升级中的结构性摩擦与效率耗散。

促进劳动者技能跃迁,构建数字时代人力资本增值新范式,培育“新农人”。针对农村从业者数字技能断层问题,要构建系统性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其数字化能力。在基础教育层面,将数字素养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提升数字化课堂的农村覆盖率;在职业培训层面,设立、引入农业类院校,开办涉农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提升其农业科技与数字技能;在实践应用层面,建设数字农业实训基地,实现田间教学、虚拟操作、实战应用闭环。尤其要加强对老年人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户的数字培训,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

进一步推进劳动资料智能化,研发“新农具”。打造适配小农场景的技术装备体系,破解装备升级的规模经济悖论;推进智能农机小型化适配、智能模块低成本升级,破解智能农机“高大上”与小农经营“小散弱”的结构性矛盾;提供智能农机共享化服务,建设智能农机共享平台,通过物联网实现装备跨主体调度;加大智能农机软件的研发,提高农业设备软件与硬件的适配性,实现技术研发的协同创新。

释放劳动对象价值,促进数据与生态要素产权重构,进一步拓展“新农活”。针对数据、生态、生物资源等新型劳动对象的权属困境,进一步优化产权体系。试点数据生产权、加工权、经营权分置制度,数据生产权归农户、加工权归合作社、经营权归平台;建立农业数据交易中心,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农业碳汇计量标准体系,推动碳汇权益纳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基因资源主权保护,建立农业种质资源数字基因库,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遗传资源权属溯源,促进生物资源惠益共享。

(三)产业主权在地化:强化农村产业地域根植性与价值链治理能力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农业农村产业升级,要以“在地化”重构破解“产业去根化”与“价值链俘获”的双重困境,通过地域根植性活化、链主责任规制、价值链治理能力重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主权体系。农村产业“在地化”的本质是对抗资本逻辑的空间抽离性,在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框架下实现产业升级的包容性。

一方面,通过特色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在地化”创新,构建乡土元素嵌入的产业链生态,强化农村产业根植性;重塑产业与乡土社会的有机联系,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数字活化,设立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运用 3D 建模、区块链等技术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息记录;对农村地理标志产品数据进行保护,建立农村地理标志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数据本地化存储,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在地化”技术适配创新,依据地域资源禀赋定制技术方案。

另一方面,进行农业农村领域链主责任规制与增值收益锚定,构建反俘获的自主可控体系,优化价值链治理。推行数字链长制度,促进链长制数字化转型;优化股权绑定与数据分红模式,促进农户以土地、数据入股产业联合体,保障农户利益;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促进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增强跨境产业链韧性建设,建立“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数字平台,针对全球价值链中的权力失衡问题,建立链主约束、标准主导、收益反哺治理机制;出台农业产业链主企业行为规范,优化利润分配结构,强化链主企业社会责任;制定中国特色农业技术标准,进行标准体系突围,建设国家农业产业数字平权工具,通过智能合约保障小农户议价权。

(四)制度创新敏捷化:提升农业农村制度供给敏捷性与政策执行有效性

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须通过制度创新敏捷化破解政策时滞与执行偏差困境。制度创新敏捷化体现为响应速度、适应精度、协同效度的三维提升,核心是通过数字化赋能与治理重构,使制度体系从“层级固化”转向“网状自适应”。构建需求感知、政策设计、执行反馈、动态优化的敏捷治理体系,实现制度系统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适配的范式转型,进而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弹性、包容的制度环境,激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第一,针对技术与产业变革快速迭代的特性,建立敏捷性的制度供给体系。促进制度供给速率与技术迭代周期匹配,设立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试验区,授权地方在数据产权、数字治理等领域开展突破性政策试验;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政策实施效果,对政策进行虚拟推演,缩短与数字乡村相关法律的立法周期;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农业农村制度需求清单,及时了解由技术变革引发的制度缺口,促进政策动态调整。

第二,以数字化驱动精准治理,提升政策执行效能,破解“最后一公里”执行梗阻。将算法嵌入政策执行全过程,把中央数字乡村政策分解为可量化的具体任务,构建政策执行数字镜像系统,实时识别执行偏差,进行政策适配度评估,提升政策适配率;进行乡村数字治理能力再造,实施村官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将区块链存证、大数据分析等技能纳入考核;完善政策反馈机制,实时监测政策执行偏差。

第三,促进跨域协同治理,破除制度摩擦。针对部门分割与标准冲突,构建协同治理体系。在横向层面,成立农业农村数字治理委员会;在纵向层面,建立“中央—省—县”政策参数化传导系统,进行新旧制度转换的成本控制与协同适配,对制度进行适应性评估,动态评估新旧制度冲突强度;对部分制度进行过渡期双轨运行,实施“传统 + 数字”制度双轨制,为农村产权交易保留纸质契约与区块链存证。

(作者: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志栋,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